陶彌鋒(江西科技學院公共體育部 江西南昌 330029)
江西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主要問題分析①
陶彌鋒
(江西科技學院公共體育部江西南昌330029)
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和黨重視的問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保證學生的身體健康,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有關政策和標準。在2014年,依據全國學生體質情況,又制定最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這些文件和標準都旨在促進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學生體質健康認識與學生自我體質提高相關。江西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意識普遍不強,鍛煉意識的缺乏以及對健康認知缺乏使得高校學生體質呈下降趨勢。高校體育教育應融入學生健康意識和生命認知教育,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體質健康認識 現狀 主要問題 高校學生鍛煉
體質是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體質研究會,1982年);具體包括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簡稱體能)、心理發育(或發展)5個重要方面的因素(王亞男,2009年)。人的體質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以及個人的努力而改變。人的體質健康意識會影響人的運動行為以及運動行為的持久性,文章從江西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意識調查出發,分析高校學生體質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課題組將研究分為兩個路徑開展:學生體質健康問卷和學生體測數據分析。調查問卷分三部分組成:一是學生對體質和體質健康的認識;二是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三是影響學生體質健康因素的調查。問卷通過現場和網絡發放,共收回有效問卷273份。該次參與調查的學生女生180人,占65.93%;男生31人,占34.7%。學生體測數據選取江西科技學院2013—2014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獲取研究的結論。
1.1學生體質健康意識相對薄弱
學生體質健康意識問卷研究中采用量表進行分析。此部分量表共設7題,根據里克特量表分析法,根據實際情況給項目賦分。1、4、5、6得分越高,代表學生體質健康意識越弱:2、3、7得分越高,代表學生體質健康意識越弱。從分析的結果來看,學生體質健康意識普遍不強。從對體質健康的認識來看,認為體質健康就是不生病,沒有不舒服的狀態的學生平均得分為2.92,有44.69%的學生對此認同。這表明學生缺乏體質健康意識;從學生對體質健康、身體和運動的關注來看,2、3題學生的均值為分別為2.78和2.77,這表明有相當多的學生不太經常了解這類信息,對身體和運動規律也不太理解。甚至有10%左右的學生認為久坐不動挺好。盡管學生對體質健康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但研究多數學生對學校開展的體育活動會積極參與,非常贊同和比較贊同占49.55%,一般的占37.36%,不太贊同或反對的為13.18%。這表明,學校開展的系列活動對學生進行行為干預是可行的。

圖1 大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因素調查分析
1.2學生體質隨著年級的增加呈現下降趨勢
課題組對模式2013、2014年9 325名學生體質測試數據進行系統分析,9 325名學生中男生6 235名,女生3 090名,對比2013、2014年數據發現,這兩年學生測試數據有所下降。從體質測試達標來看,2014年為62.5%,相比2013年63.2%有所下降。從BMI指數來看,2014年比2013年有所上升,其中有部分學生指數上升明顯。耐力跑和柔韌性測試均比前一年度有所下降。這反映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學生的體質健康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對學生體質健康結果問卷顯示,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2.1高校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不理想
此次調查中,高校學生從不鍛煉的占30.77%,每周鍛煉1~2次的站53.85%,3~4次的占11.54%,5次以上的占3.85%,這表明大部分在校學生沒有養成鍛煉的習慣。鍛煉的時間在30 min以下的占51.79%,60 min以上的占16.07%。這說明學生普遍鍛煉頻率少,且普遍鍛煉時間不夠。
2.2電腦、手機等娛樂活動的普及,使得學生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不樂意進行運動鍛煉
此次調查研究中,關于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研究設計了多選題,選項有交通工具的改進、學業負擔過重、電腦手機等娛樂活動的普及、學校體育設施不好、自我鍛煉意識較弱、對體育課的不重視、學校對體育鍛煉的不重視7個選項。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研究結果顯示,有89.02%的同學認為手機、電腦娛樂活動的推廣使得學生體質下降。課題組通過對12名學生的訪談發現,被訪學生每天用于手機或電腦娛樂時間均在2 h以上,有被訪者甚至超過6 h。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娛樂功能的開放,使很多學生沉迷于短暫的快感,而不愿進行更多地戶外鍛煉。長期的觀看姿態,嚴重影響著學生的體質健康:如身體的柔韌性變弱、耐力變差等。這點和體測中與之相關的達標數據不高較為吻合。從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來看,上網是影響學生鍛煉的主要原因。

圖2 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調查分析
2.3對體育和體育課的不重視,導致學生鍛煉意識薄弱,影響學生體質健康
從前面體質健康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學生體質并沒有因為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呈現改善的趨勢,這表明高校的體育教學在學生體質健康引導方面還需加強。有67.07%的學生認為,對體育課的不重視是導致學生體質下降的重要因素,該原因僅次于學生網絡及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影響。從學生對自己身體的了解情況來看,73.35%的學生對自己的體質健康不關系或者無所謂的態度。對于自己是否健康,有40.66%的學生認為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
研究表明,目前我省高校的體育課在引導學生進行運動鍛煉、提升學生體質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作為高校育人的基礎課,體育課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體質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訓練習慣。
根據前期研究,文章認為可以從以下研究提出從、學生行為引導、學生行為監督以及行為強化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一系列運動行為進行干預,促使學生形成慣性的運動行為。
3.1學生運動行為引導
從行為變化的過程來看,行為變化分為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和保持階段。要改變和促進學生運動行為,需要針對不同階段進行必要的干預措施。
前意向階段的干預:通過體質健康測試、專題系列講座、課堂教學宣傳,轉變學生的觀念,使學生意識到需要關注體質健康,并有必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意向階段的干預:宣傳正確的健康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和感悟生命的意向,鼓勵學生將形成的意向轉變為行動。
準備階段的干預:為學生體育活動提供必要支持。如場地、保障制度等,幫助學生制定運動計劃等。
行動階段的干預:對學生體質鍛煉進行引導,為其準備未來30天內的行動計劃。
保持階段的干預:對學生行為進行6個月的鍛煉計劃,并根據學生體質變化,調整學生運動計劃,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3.2學生運動行為監督
建立學生動態體質監測數據庫和運動行為監測數據庫,將體質監測納入體育教學,建立體質預警指標體系,及時做好學生體質分析;建立學生運動行為記錄,及時反饋學生運動鍛煉的情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3.3學生運動行為強化
根據課題組研究,學生在經歷1個月的運動訓練后,會陷入瓶頸期,經過3~6個月后,學生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因此,學生運動行為的強化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階段進行反饋。在初期,通過運動興趣、活動強化學生的運動行為;當學生發展進入瓶頸期,要加強意識引導,同時給予必要的控制手段:如通過評價來調節學生行為,建立運動運動團隊,通過實體和虛擬團隊排名相結合的方式來激勵學生的運動行為等;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給予學生必要的運動幫助和支持,強化學生的運動行為。
要對學生體質健康進行有效干預,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體質健康意識,改變學生的運動行為。一是引起學生對體質變化和健康的認識,并愿意為此產生行動。這包括通過課堂教學中加入生命教育的過程,學校開展專題教育和系列活動等;二是通過社團和俱樂部等活動,將學生對健康的認知轉化實踐。三是為學生鍛煉行為提供必要的支撐和激勵:如開展趣味運動會、組織萬人長跑等,激勵學生加入到運動當中,形成良好的氛圍;四是學校除體育教學之外,應將學生體育健康納入到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體育、生理和健康等選修課,為學生呈現多元的體育文化;五是將體質健康測試與學生學習評價聯系在一起。
[1]郭文,曹蕾,鄒循豪.基于跨理論模型的認知行為干預對體質健康突出問題大學生運動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2(4):41-44.
[2]尹博.運用跨理論模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3]王晶.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D].泰山醫學院,2012.
G812.6
A
2095-2813(2015)12(b)-010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101
①江西高校學生體質健康主要問題分析及干預實驗研究(課題編號:2014030)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