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彤(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22)
體育舞蹈運動員肢體形態間的關聯研究①
楊曉彤
(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西南昌330022)
目的 探討體育舞蹈運動員四肢肌肉之間的關聯,為提高體育舞蹈運動技術水平和體育舞蹈選材提供參考。方法 采用Inbody 3.0人體成份分析儀對52名體育舞蹈運動員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的去脂軟體重進行測試,同時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 左上肢與左下肢肌肉的相關系數是0.338,P為0.014(P<0.05),右上肢與右下肢肌肉的相關系數是0.785,P為0.000(P<0.01),均顯著相關,右側相關程度高于左側;左上肢與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的相關系數比較中,相關系數分別為0.967、0.338、0.857,P值均小于0.05,顯著相關;右上肢與左上肢、左下肢、右下肢的相關系數比較中,相關系數分別為0.967、0.154、0.785,P值除左下肢外,均小于0.05,相關顯著;左下肢與左上肢、右上肢、右下肢的相關系數比較中,相關系數分別為0.338、0.154、0.660,P值除右上肢外,均小于0.05,相關顯著;右下肢與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的相關系數比較中,相關系數分別為0.857、0.785、0.660,P值均小于0.05,顯著相關。結論 (1)右手肌肉最發達,與左手、右腿的相關程度高,但與左腿相關性不高;(2)除右手外,其他部位的肌肉相關明顯;(3)左腿肌肉要發達于右腿。
體育舞蹈 肢體形態 肌肉 相關性
體育舞蹈是根據人體解剖、生理特征,在音樂伴奏下,通過人體各環節有節奏的變化而塑造出不同難度的形體動作和造型,表現不同的情感和技藝,達到自娛自樂和增強體質或進行競技比賽的一項體育運動。肢體形態和肌肉至關重要,因為肌肉是一切運動的基礎,體育舞蹈是通過肢體形態來展示形體動作和造型的運動。體育舞蹈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包括身體長度、圍度、寬度、充實度、體重、體成分等方面[1],該文僅就體成分四肢肌肉之間的關聯予以研究,旨在明確它們之間的相關性,為提高體育舞蹈運動技術水平和體育舞蹈選材提供參考。該研究采用去脂軟體重指標說明肢體肌肉,因為肌肉是去脂軟體重的主要組成部分[2]。
1.1研究對象
該研究的實驗對象是52名體育舞蹈運動員,年齡為21.7±0.92周歲,身高為178.94±7.41 cm,體重為70.86±9.74 kg,身體健康。
1.2研究方法
(1)四肢肌肉測試。采用韓國Biospace公司生產的Inbody 3.0人體成分分析儀進行測試。測試指標包括:左上肢重量、右上肢重量、左下肢重量、右下肢重量等。
(2)數理統計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1>相關系數>0,越接近1相關程度越高;顯著性水平為P<0.05,非常顯著性水平為P<0.01。
2.1同側肢體肌肉間的相關系數比較
如表1所示左上肢與左下肢肌肉的相關系數是0.338,P為0.014(P<0.05),右上肢與右下肢肌肉的相關系數是0.785,P為0.000(P<0.01),均顯著相關,右側相關程度高于左側。

表1 同側肢體肌肉間的相關性

表2 異側交叉肢體肌肉間的相關性
2.2異側交叉肢體肌肉間相關系數比較
如表2所示,左上肢與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的相關系數比較中,相關系數分別為0.967、0.338、0.857,P值均小于0.05,顯著相關;右上肢與左上肢、左下肢、右下肢的相關系數比較中,相關系數分別為0.967、0.154、0.785,P值除左下肢外,均小于0.05,相關顯著;左下肢與左上肢、右上肢、右下肢的相關系數比較中,相關系數分別為0.338、0.154、0.660,P值除右上肢外,均小于0.05,相關顯著;右下肢與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的相關系數比較中,相關系數分別為0.857、0.785、0.660,P值均小于0.05,顯著相關。左上肢與右上肢相關顯著,相關系數最高;其次為左上肢與右下肢、右上肢與右下肢、左下肢與右下肢,左上肢與左下肢相關系數最低;右上肢與左下肢相關不顯著,相關程度低。
2.3異側同肢體肌肉大小的比較
如表3所示左上肢與右上肢肌肉的肌肉大小比較中,左上肢的均值小于右上肢,分別為3.47±0.30、3.48±0.33;左下肢與右下肢肌肉的肌肉大小比較中,左下肢的均值大于右下肢,分別為8.70±0.93、8.56 ±0.68。兩組方差齊性,P值都大于0.05,差異不顯著。
3.1同側肢體肌肉間的關系
如表1所示,左上肢與左下肢肌肉、右上肢與右下肢肌肉相關顯著,右側肢體相關系數高于左側。體育舞蹈是通過人體各環節有節奏的變化而塑造出不同難度的形體動作和造型,需要肢體的協調合作來完成,所以各側肢體之間密切相關。此外,右側一般是慣用體側,在體育舞蹈運動中作用相對重于左側,所以相關程度高于左側。
3.2異側交叉肢體肌肉間的關系
如表2所示,左上肢與右上肢相關顯著,相關系數最高;其次為左上肢與右下肢、右上肢與右下肢、左下肢與右下肢,左上肢與左下肢相關系數最低;右上肢與左下肢相關不顯著,相關程度低。這可能因為在體育舞蹈運動中完成形體動作和造型一般用上身肢體多于下肢[3],所以左上肢與右上肢相關系數最高;右側是慣用體側,左側是弱側更多的是協

表3 異側同肢體肌肉大小的比較
武術教育套路進行簡化等方面。與此同時,為了對武術生命活力加以提升,應有效融合不同流派、拳種的規劃,對其表現形式進行不斷的創新,從而使傳統武術教育能夠更好的與世界體育相接軌,并實現其對競技體育方式有效吸納和進一步強化的傳統武術教育內容中競技知識講解的目的。
3.3強化傳統武術教育的水平
在各大中小學校教育中,應該突出重視傳統武術教育的地位。首先,在進行武術教材的編寫時,要科學的融入其特色,例如:在教材的內容編制上吸納不同地區流派的武術,使其文化特色得以有效的突出;其次,針對于體育院系武術專業的學生而言,要深入研究和學習傳統武術,包括在當地流傳的民間武術。這是由于深入的研究和學習民間武術,能夠為其日后在全民健身領域或其他運動領域發揮重要功能進行良好的鋪墊;最后,各大中小學校要對民族傳統武術專業學生實施專業、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以培養其實踐、科研等全方位能力,從而達到幫助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武術文化中的有關于民族傳統武術知識的積淀與升華。
3.4開展連貫、系統的傳統武術教育活動
各校傳統武術普及教育活動一定要滿足連貫和系統的開展要求。學生頓悟武術文化隨著練習武術時間的增長為愈加透徹。因此,傳統武術教育要始終貫穿學生的在校教育生涯,各校要對傳統武術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而又系統的安排,并科學的實施系統教育,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對傳統武術知識遞增積累的過程,這對于傳統
武術教育的普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傳統武術教學大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不僅遵循健康第一的教學原則,還要重視對學生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授,使學生的傳統武術文化與技能得到雙重的提升。因此,為了保障學生有一個快樂的傳統武術學習活動體驗過程,并發揮傳統武術教學的真正目的,各校相關體育教師要不斷探索連貫、系統的傳統武術教育方法,這樣不僅能夠使傳統武術教學更加有趣,還能夠促進學生對傳統武術知識的有效積累,幫助其塑造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從而使其身心健康得到和諧的發展。
[1]徐珂麗.文化視角下傳統武術教育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5,12(5):24-25.
[2]王紅芳.文化視角下傳統武術的生存與發展[J].搏擊·武術科學,2010,7(9):3-5.
[3]宋海輝,宋海霞.多元文化視角下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趨勢研究[J].體育科技(廣西),2011,32(3):1-3.
[4]楊瑩瑩.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武術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初探[D].鄭州大學,2010.
[5]許艷玲.傳統武術的文化解讀[J].華章,2014(22):269.
G8
A
2095-2813(2015)12(b)-020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205
①楊曉彤(1990—),男,碩士,漢,山東淄博人,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