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蒲月英
建言二:關于進一步加強保護傳統古村落的建議
文/蒲月英
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在農村,傳統村落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保護傳統村落對記住鄉愁、延續文脈、研究和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以石家莊市為例,截至目前,共有8個村列入“全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井陘縣7個、石家莊市鹿泉區1個。由于認識不足、措施單一等原因,一些傳統村落仍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進一步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迫在眉睫。為此建議,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實推進各項措施,實現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高效實施。
1.制定科學規劃。一是按照高標準、高起點的要求,科學編制保護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傳統村落保護的區域和范圍,嚴格限制核心保護區的隨意改建、擴建、室外裝修,嚴格保存傳統村落原有風貌,限定建筑風格、高度、密度、色彩等控制指標。二是按照地域特點,對不同傳統村落有區別地制定不同的保護利用規劃。三是凡涉及傳統村落保護開發的建設項目,必須接受文物部門專家評估和認定程序,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審批、核準和備案制度。
2.打造“活態”模式。一是保持原有生活狀態。居民是傳統村落的靈魂。要按照最少干預原則,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住居民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耕作勞動特點,必要時政府予以資助。二是傳統生活要有延續性。要正確處理現代生活與傳統風貌的關系。在建筑形式不變的前提下,居民室內可進行現代化提升,留住、吸引年輕人,讓居民在古樸風貌中享受現代生活。三是發展循環經濟。要正確處理古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傳統村落可股份制運作,每個村民以自己擁有的建筑和保護職責算作股份,旅游收益直接按照股份分紅。保護開發成果惠及村民,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3.完善保護措施。按照文物保護的有關規定,對傳統村落的古建文物分類別、分級別進行保護。一方面,鼓勵村民在文物部門指導下進行維修、管理和使用;另一方面,由文物部門進行專業性保護。不同的傳統村落針對性地制定具體的保護方案,及時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建立專家定期檢查、通報制度和公眾輿論監督機制。

蒲月英(前左)調研傳統村落
1.擴大資金來源。一是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國家財政將列入專項保護資金。住建、文物、文化、環保等部門要積極做好上級對口部門的溝通聯系,用好用足上級保護資金。二是加大政府投入。應在城市維護費中確定一定比例的傳統村落保護費,將傳統村落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隨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同步增加,不斷加大財政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投入力度。三是鼓勵村民自籌。調動村民保護身邊文化遺產的積極性,鼓勵其自發籌集資金,達到主動、自覺保護傳統村落的良好效果。四是引入社會資本。在有關部門加強監管的前提下,鼓勵社會機構發揮資金、技術優勢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
2.完善補償機制。一是專項保護資金補償。傳統村落的古建筑既是個人資產,也是社會資產。應根據保護層次、修繕難度、歷史價值、是否仍在使用等條件,合理劃分政府、村集體、開發企業、村民之間的補償比例。二是具體事項補償。古建修繕成本
很可能高于現代建筑修繕成本,政府對村民增加的修繕成本應予以補償。三是突出貢獻補償。政府要對傳統村落古建筑保護的優秀項目和有突出貢獻的個人給予資金補償、獎勵,發揮引導促進作用。
3.高效使用資金。一是統一整合管理。傳統村落的保護和修繕涉及住建、旅游、文物、文化、環保等多個部門,且均有一定數目的專項資金,但在使用上存在“各自為政、分頭負責”的現象,不能發揮整體優勢。應設立統一協調機構,統籌使用項目資金,確保資金集中使用。二是加強安全監管。要制定科學、有效的資金申請程序,減少非必要環節,確保項目資金及時到位。相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強化監管,把有限的資金切實落到實處,確保資金安全。三是合理節約使用。對于施工項目,要形成綜合會審制度,按照實用、節約的原則,對施工隊伍層次、修繕材料、性價比等合理確定,實現保護資金的科學高效使用。
1.外聘專家學者隊伍。聘請知名高校學者、業內資深人士成立專家組,深入傳統村落實地調研,系統清理傳統村落遺產,高標準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的價值評估工作。在此基礎上,對傳統村落進行甄別、分類、評級。
2.不斷完善專業隊伍。文物、旅游部門要在傳統村落保護開發過程中加強技術指導,保證工作效率和工程質量,充分發揮職能監管作用。
3.培育當地施工隊伍。發揮當地施工隊伍熟悉情況、了解建筑風格等優勢,采取多種途徑、方式,對符合技術要求、具備施工資質的當地施工隊伍,進行古建施工專業技術培訓,提升其修繕傳統建筑的能力,培育當地傳統村落保護修繕施工隊伍,在使用當地建筑材料、傳統建筑技藝的同時,降低修繕成本。
4.成立志愿服務隊伍。鼓勵建筑、美術、文化遺產保護等專業的大學生、規劃師、建筑師等作為志愿者積極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作者為石家莊市政協常委、井陘縣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