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靜
“三農”怎樣才能“強富美”
文/張靜
中共中央、國務院不久前下發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央2015年1號文件)中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這個目標一提出,舉國為之感奮。2月9日至10日省委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旨在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提出了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5項舉措,即把穩定糧食生產作為戰略基礎,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關鍵舉措,把深化農村改革作為動力之源,把城鄉統籌發展作為重要引擎,把農村法制建設作為根本保證。

中央的戰略目標繪就了藍圖,我省的重大舉措規劃了落實路徑,必將使我省美麗的“三農”目標早日實現。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多一半是農民。多年來,我們強調“農業是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更有人們耳熟能詳的“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之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對“三農”高度重視,連續幾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是有關“三農”的問題,工業反哺農業,黨和政府的系列惠農政策(如種地不僅不納稅,還有補貼等等),使農民實實在在得到實惠。但是,我國目前還不是農業強國,我省也不是農業強省,這有多方面的原因。
讓農業強起來,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依法行政。土地是強農的基礎,沒有土地,農業就成了空中樓閣。中央確定的18億畝土地紅線,任何人都不能突破,非農用地占用了,必須有相同面積的復耕地補償。對破壞耕地的現象,要依法懲處。其次,要往重農業創新,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經營體系。在土地所有制不變的情況下,農民可自愿加大轉包、承包力度,組建成規模的農業社,最大程度發展土地效益,最大程度節約勞動力。第三,科學種田,提高效益,從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變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同時應注意節約資源,安全生產。
道理很簡單,農民不富, 國家就不會富;當下的情況也很明朗,青壯年農民多是外出打工,家中大都是老人種地,反正從種、管、收,平原地方都機械化了,老人們完全可以應付。有農民算了一筆賬:一畝土地,夏、秋兩季最好的收成加起來是雙千斤(遇災年還達不到),可賣兩千多元,但種子、化肥、水、電和雇用機械費用的總開銷不下千元,這樣一畝地凈收入也就是一千多元。如若到城鎮打工,就是干體力活兒,月收入也可達兩三千元。農民的這種致富之路是不可抗拒的。
讓農民富起來,一是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如前邊提到的保住耕地紅線,科學種田,改革種植方式,提高農業產量。這是富民的根本和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的增收空間,如開展多種經營,縣鄉有關部門對所轄村莊開展有組織有領導的勞務輸出。二是從思想上引導農民克服“小富即滿”的思想,組織農民走出去,參觀學習外地先進農村的經驗,開闊視野,提高境界,力促增收。三是從政策上加大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三農”工作新常態下,逐漸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這也是社會穩定的前提。
農村的生態美、環境美,農民的生產美、生活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這些年,黨和政府堅持不懈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斐然成績,但發展不平衡。經濟落后、村民不富、環境較差、風氣不正的村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讓農村美起來,就要大力地、全覆蓋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鄉鎮政府和村“兩委”要強化村莊規劃的引領作用,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加強公共服務建設,徹底解決臟亂差的問題。二是加大綠化建設,讓村莊掩映在綠樹花草之間。同時,保護好水源,解決人畜飲用水安全問題。三是留住鄉愁,對名村名鎮的古建筑、文物古跡,必須依法管理,加強保護,合理利用,留住歷史,留住文脈,守護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