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乾林
馬紫笙:從中學教師到抗戰作家
文/馬乾林
河北政協人物譜
〔編者按〕從2010年慶祝河北省政協成立60周年起,本刊幾年間連載了自省政協1950年成立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幾十名委員的業績,受到廣大讀者歡迎。2015年是省政協成立65周年,為了彰顯廣大委員在革命戰爭年代,或和平建設、改革開放時期的卓越貢獻,本刊繼續展現不同時期各界省政協委員的風范,以饗讀者。
馬紫笙(1884-1968),河北南宮市人。1917年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歷任教師、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三師秘書、冀南區參議員、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參議、河北省文化局局長、河北省掃盲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常委。

馬紫笙作品《女政府委員》
解放初期,馬紫笙在河北文化教育界很有名,他多年從事革命工作,不僅參加過抗日救亡運動,打入敵人內部做情報工作,而且擔任過省文化局局長,文藝創作上也取得斐然成績。
馬紫笙自幼聰穎好學,村塾修業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宮縣中學堂,后又先后考入保定直隸大學和北京大學深造。其間,他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他特別崇拜魯迅,他的文章多具有革命色彩和魯迅風格。
1917年,馬紫笙于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后,應聘到南宮縣立中學任教,先后教授過國文、英語和數學。他以課堂為陣地,宣傳新思想,介紹十月革命對世界勞工群眾覺醒的影響。當時,他除注重知識傳授外,還講授時政雜文,并以李大釗、陳獨秀、魯迅、郭沫若和蘇聯進步文學為范本作為補充教材,向學生進行講授,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他還創作了不少干預時政的詩歌、小說和雜文。發表于北平、上海等地出版的文藝刊物上。
1928年,他應學生劉珍年的邀請到山東煙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三師任秘書長。當時,劉珍年部盤踞山東煙臺及膠東十多個縣。因劉之胞弟劉錫九系中共地下黨員,任劉部政治處處長,1928年至1930年前后,平、津等地的一些知識分子、進步學生紛紛來到劉的部隊。李菁玉、王笑竹等二十多名地下黨員在其部隊工作。
1931年,馬紫笙離開劉珍年部隊返回鄉里,有一段時間在本村小學任教。中共黨員李菁玉以書販身份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經常深入到各個學校。一次,李來到馬紫笙任教的學校,晚飯吃的是小米稀飯、紅高粱窩窩頭。馬很內疚地說:“對不起,粗茶淡飯,不足敬客,令人慚愧!”李說:“君子謀道不謀食。”這句話的“道”,當然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真理了。一句話把兩個人的心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他們一起暢談抗日救國反對軍閥統治的話題。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魔爪伸向河北。次年,國民黨邵鴻基的部隊逃亡到馬紫笙的故鄉,邵盤踞南宮,自稱專員。馬紫笙經常在群眾中揭露這支隊伍的腐敗無能,說他們只知橫征暴斂,欺壓百姓;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因而惹惱了邵鴻基,將他扣押起來。扣押中,他對看守人說:“你們能關押我,但不能征服我的心!”后來,在社會輿論的壓力和黨的營救下,邵鴻基只好將他釋放。

馬紫笙作品《二十斤米》
邵鴻基的隊伍南逃后,馬紫笙任冀南區參議員,他和胞弟馬瑞荃在村里組織模范班、青抗先、自衛隊,進行站崗放哨、盤查行人、防奸防特。還在村里成立了識字班,組織男女群眾利用中午時間學習文化。隨著馬家莊抗日救國活動的蓬勃發展,馬紫笙還對村里的小劇團進行改造,除上演一些傳統劇目外,還配合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排演一些反映現實內容的現代劇目。他們經常出村為歡送新戰士參軍參戰作義務演出。該村曾一度榮獲抗日模范村的光榮稱號。
1938年,馬紫笙毅然奔赴抗日救亡第一線,先后出任新河縣抗日救國秘書、冀南行署文化參贊、冀南行政委員、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參議等職,為抗日救國獻策獻力。工作之余,他還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激勵抗戰,鞭笞國民黨消極抗日,制造內戰的罪惡行徑,發表于《冀南日報》《新文藝》《抗戰知識》等報刊上。曾在《冀南日報》工作的劉藝亭回憶道:“在編副刊時收到馬紫笙寄來的稿子,有詩,也有雜文,高興地把它們發表在報上,介紹給廣大讀者。”1945年發表于《冀南日報》上的《請看南宮東南鄉》一組詩,尖銳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政府委派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鍾麟和國民黨石友三部在冀南的倒行逆施、消極抗日、挑起內戰、盤剝百姓的罪行:“請看南宮東南鄉!東南鄉的老鄉們,早已失去了法律的保障——比如:有人上去告密了,說×村××有槍……‘咦?好大膽的東西!’抓來了——吊打,壓杠,皮鞭,馬棒……村長不敢遞保狀,怕是遭了同樣的殃。”這首詩呼出了壓抑在老百姓心頭的真情實感,也激起了老百姓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仇視。為此,國民黨反動派將馬紫笙逮捕了。當時不少報紙披露了這個消息,《冀南日報》發表了營救馬紫笙的專論,冀南區各界愛國人士自動掀起了一場營救馬紫笙的正義斗爭。迫于社會的公正輿論,在馬紫笙被扣押3個月后被釋放。
馬紫笙獲釋后,隨即創作了《逋逃藪》一詩來抨擊反動勢力。詩中寫道:“驢球馬蛋,都在一處溜”,“有漢奸、失意政客、土豪劣紳、流氓地痞、混混兒、強盜和土匪頭”,“口號是誰是積極的抗日者,誰就是咱們的正敵頭”“有多少抗日分子,重的活埋、槍斃,輕的吊打、扣押”,以其親歷目睹的事實,再一次將國民黨頑固派的猙獰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馬紫笙在這期間創作了大量的抗日文學作品,據他自己回憶道:“從1937年到1942年,在這段抗日期間我寫的很多:詩幾百篇,有長的也有短的,小說和劇本十來篇;散文和雜文有多少記不清了。但不幸在1942年‘4·29’中遭了浩劫,一切稿件片紙無存,就是登載它們的報紙雜志和油印小冊子也找不到。”后經多方搜集,但收效甚微,馬紫笙將其分別集于《老秋抗戰》(詩選)和《戰火余燼》(詩文集)中。
當時讀過馬紫笙作品的人認為,馬紫笙的作品,文言與白話兼有,以白話為主,容易背誦;諷刺味濃、滑稽有趣,人們愛讀;政治性強、可喚起人們的抗日熱情,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一些作品在群眾中廣為流傳,馬紫笙也聲譽日隆,成為聞名遐邇的冀南抗日詩人。他的作品,對于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激發廣大群眾的抗日熱情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941年12月份,《冀南日報》第二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了馬紫笙的專訪文章《馬紫笙先生訪問記》,詳細介紹了馬紫笙的政治態度、對時局的看法以及他的興趣愛好等,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解放后出版的一些作品集,也收錄了馬紫笙的代表作,計有1945年創作的詩歌《請看南宮東南鄉》(外三首)、1946年創作的雜文《傻二偉和白鼻子》以及分別創作于1946年、1947年的小說《恨》《最甜蜜的第二個夜》。這些作品同馬紫笙的其他作品一樣,都真實地反映了冀南區人民團結戰斗的艱苦歷程,也反映了馬紫笙勇于戰斗、不畏強暴和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
1942年秋,馬紫笙按照黨的指示,深入虎穴,利用他的特殊關系到華北治安軍首腦機關做情報工作去了。他經常往來于京津之間,一直到1944年冬天。
1946年,馬紫笙轉業后到南宮滏陽中學任教。1948年7月14日,冀縣冀南建設學院創辦,他被調往那里任教。1949年8月,冀南建設學院改為河北省立冀縣師范學校,他仍留校擔任后師班的語文課程。馬紫笙知識淵博,愛憎分明,因而講課思想深刻,知識性強,且幽默風趣,所以頗得學生歡迎。他講授語文,除注重思想教育外,尤注重文章表達方法的剖析。學生練習作文,他要求使用活頁書寫。對于學生的作文,他都認真批閱,思想性、藝術性并重,評語詳細周密,有時作文的評語就是一片完整的文章;他還重視面批面改,經常把學生叫到屋里詳細指點;發現好的作文他就高興地推薦給學校校長,或加以修改后介紹給報刊發表。當時有不少學生的優秀作文被《河北青年報》《華北人民》《河北文藝》等報刊選用。
馬紫笙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筆耕不輟,其間創作了評書《工人科長牛占海》,改編了劇本《小二黑結婚》,在《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上發表了鼓詞《二虎子認哥哥》,知識出版社出版了他以唱詞形式創作的兒童讀物《寒號鳥》,還有關于舞臺布景方面的論文等發表于各地報刊。1953年11月1日冀縣師范校慶,展出了他發表于報刊的部分文章和新創作的近20萬字的鼓詞《太平天國始末記》。馬紫笙愛好文藝,善著鼓詞。每當段子寫出后,除個人吟唱外,其夫人也與之演唱,然后根據演唱效果與聽眾意見,再行修改,從不肯輕易出手發表。《太平天國始末記》,在作者生前未能問世,其他著作也未能付梓,恐怕與此有關。

馬紫笙作品《偷黃瓜》
1954年6月,冀縣選舉人民代表,譽滿冀南的文教工作者馬紫笙當選為縣人民代表,在6月29日開幕的冀縣第一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出席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1955 年4月,他受命出任河北省文化局局長。在此期間,他先后被選為河北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常務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同時還兼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河北省掃盲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在發展與繁榮河北省的文化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河北省會1958年由保定遷往天津時,他留居保定養病,工作關系落在省政協。1968年12月24日,馬紫笙病逝于保定,終年84歲。
1980年9月,政協河北省委員會為他開了追悼會。在會上,對馬紫笙同志的一生給予很高的評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對馬紫笙同志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