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樓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與教育現代化的思考
周桂樓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當前,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學生、家庭、政府關注的焦點,本文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結合教育現代化的理念,提出強化培養精英,著重培養高級藍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建設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等現代化教育觀念及現代化師資隊伍的建設措施。
地方本科院校 就業 教育現代化
近年來,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畢業生就業率及就業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標志,不僅關系到每位學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響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結合教育現代化的理念,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畢業生總量影響就業形勢。
1999年我國教育改革政策開始實施,不斷擴大招生規模。2003年是我國大學生擴招后的首個畢業年,畢業生人數為212萬人,而后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都快速增加。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高達749萬。與“985”、“211”高校畢業生相比,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在學歷上處于劣勢,就業形勢更嚴峻。
(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定位存在問題。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一些本科院校是在原有專科基礎上新建的,雖然名稱“升格”了,但辦學思路和能力并不一定同步“升格”,有些甚至出現就業難、招生難并存的現象。
美國、歐盟高校畢業生中80%是應用型人才,20%是學術型人才。而中國高校畢業生中,40%是應用型人才,60%是學術型人才,一些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令人苦惱。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未適應市場需求,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未以市場為導向。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高校連年擴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對學校的定位缺少正確的認識,只是一味求高(都想辦成從本科生到碩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可以培養的高校)、求大(辦學規模上,力求要超過其他同類高校)、求全(不顧自身實際,力求辦成綜合性、多學科性兼具的大學)。過于趨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必然造成大學層次定位不清,學生在沒有“硝煙”的應試教育下被培養,空有一張畢業文憑而沒有真實水平。另外,職業技能應用型人才又非常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對定位缺乏正確的認識,必然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三)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專業設置未能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接軌。
在高等教育處于精英教育階段條件下,大學生勞動力市場屬于賣方市場。而在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生培養相對過剩,買方市場處于主動地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成為大學教育培養的方向標。目前,在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的情況下,一些高校忽略了檢驗學科設置的合理性,不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與調整,高校專業結構調整滯后于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專業設置缺乏特色,專業趨同現象比較嚴重,客觀上造成大學生的就業難[1]。
(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部分青年教師缺乏工程實踐能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師資水平達不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地方本科院校更重視師資隊伍的學歷,引進一大批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的青年教師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工程實踐的經歷,工程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很多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育觀念,不愿意改變已經熟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來說,將會嚴重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
2.教師考核體系不合理。目前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重視科研能力的考核,過于強調教師課題與論文的質量和數量,忽視教師實踐能力及實踐教學能力的考核評價,這直接導致教師把大部分精力投入科研,不重視實踐能力的提升。
3.重知識輕實踐能力。高等教育歷來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知識本位論思想在學校管理者、教學者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相比之下,大學生實踐能力建設工作仍然沒有真正進入教學的主流領域,未得到重視。“學校分數至上,用人單位能力第一”兩種人才標準,使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產生了結構性錯位。同時,大學生能力培養缺乏有效的考核評估體系。例如教育部開展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僅對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情況進行考評,卻沒有結合大學生能力培養的效果來考評,導致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師不重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2]。
教育現代化,就是用現代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技術武裝人們,使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內容、方法與手段及校舍與設備,逐步提高到現代的世界先進水平,培養出適應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新型勞動者和高素質人才的過程,具體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裝備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等。教育現代化思想源于鄧小平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本文結合教育現代化理念,對促進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作出新的解讀。
(一)教育觀念現代化——以市場為導向,促轉型設置專業
1.促進地方本科院校明確定位,推動轉型發展。梁經銳教授關于定位的觀點,即在高校定位時應考慮基本的兩個范疇:第一要科學理性地分析本校的自身特點與實力和學校外部環境的特點;第二要根據一個或一組定位特征合理確定學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定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觀念要現代化——高校的辦學理念和定位需要調整,不再培養精英,而是要培養高級的“藍領”,推動學校轉型發展。轉型是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發展的現實需要。在辦學思路上要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握自己所處區域的經濟社會狀況,扎根地方,根據自身辦學特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準確定位辦學特色,實現自身辦學優勢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走適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道路。
2.高校要以社會需求和市場為導向,科學專業設置。教育觀念要現代化——一定要以社會需求和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我們必須把教育引導到“市場需要什么,教育就提供什么”上去。
(1)部分專業設置嘗試反向改革,創立校企合作的訂單教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研究所在區域的社會發展和經濟變化,先明確學生的就業方向,再設置專業,克服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的“滯后性”,提高高校專業設置的科學預測和規劃能力。
(2)專業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設置。地方工科院校可以著重發展地方性特色專業,將高校專業設置同地方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相關,立足于地方實際辦學,來打造特色專業,例如在有汽車制造的城市,可設立汽車學院。
(3)設置綜合性專業。國外教育研究人員認為,綜合性專業有利于培養現代人才的各種素質和思維能力。為此,國外大學專業設置呈現了綜合化趨勢,例如密歇根大學開設了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大氣與海洋學系等。我們還可以嘗試在法學專業下設醫藥法專業,該專業學生不僅掌握法律,還知曉藥學的知識,很好地滿足企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
總之,高校如果根據用人單位和市場的需求不斷調整、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按市場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必然可以形成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師資隊伍現代化——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應用型人才主要承擔把創造、發明、發現等轉化為實際生產生活中應用成果的任務,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和創造性技能。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對地方本科院校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新要求。
1.改革考核評價體系,引導教師觀念轉變。把促進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核心因素如實踐教學質量、實驗室建設、科研成果轉化、校企合作情況等納入綜合考核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引導教師樹立應用性人才培養理念。
2.強化企業實踐鍛煉,促進教師培養培訓。以中青年教師為重點,有計劃地安排他們到相關企業掛職鍛煉,延長在企業實踐時間。組織教師參加與本專業實踐技能相關的培訓考試并取得相關技能證書[2]。
3.健全高校評估體系,重視實踐能力培養。企業為了提高人員素質,節省培訓成本,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能招之即用。因此,要以市場為導向,制定健全高校評估體系,將實踐能力建設工作融入教學、管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之中。地方本科院校教師既要重視理論知識教學,又要重視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應將培養目標轉到培養應用性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畢業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進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1]梁妙榮.大學生就業供需結構性矛盾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
[2]楊紅秀.后金融危機時期大學生就業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