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寧辰
原來的思維是,資源是匱乏的,我們如何去創造資源?而現在的思維是,資源原本就在那里,只是沒有被利用到,沒有被激活
王平: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理事長
《中國慈善家》:你在不久前的一次論壇上提出,社會創業家的第一課,要全面理解人性。為什么這是一個前提和基礎?
王平:友成基金會從成立伊始就提出社會創新,真正把人作為最大的公益,這是我們的核心出發點。但是對人性的理解,有種普遍的聲音是偏于悲觀和陰暗,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人作為理性動物,逐利是正常行為。還有一種觀點是哀嘆人性的不足,希望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放大人性中更有神性的一面、高尚的一面。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這兩種輿論運行的不同會影響到我們的政策和制度建設。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但是太過肯定和贊賞人的逐利性,沒有同時給那些有天下為公的思想、為了美好社會而愿意付出的引領者足夠的空間。在輿論上,他們變成了無能之輩,大家爭先恐后地追捧土豪,追捧一夜致富的人,而對他們的關注比較少,他們得到資源的可能性就比較小,難以出頭。
為什么我們特別倡導社會創業家精神?因為社會創業家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有理想,有能力,期待公平、公正、有非常好的制度保證、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我們希望能夠用基金會的平臺工具,幫助到他們。
《中國慈善家》:什么樣的個性和能力特質符合“社會創業家”的定位?
王平:其實很多人原本就有這樣的能力,只是他們以為自己只能做社會組織或NGO。有能力做企業的人,他們認為做企業和做慈善公益是兩回事,他的首要任務是盈利。所以我們在中間這部分,不遺余力地提倡非犧牲的公益和非暴利的商業結合起來的社會創新型企業。通過我們搭建的社會投資價值平臺,希望能夠把這樣的案例孵化出來,發現這樣的創業者。
我們研發了一套工具,3A的評價指標體系(Aim-驅動力,以更公平、更有效、更可持續地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導向;Approach-創新力,為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而進行的模式、機制、工具和方法的創新;Action-執行力,組織和團隊實施創新解決方案、達成社會目標的執行能力),現在反響非常好。
前不久,一個NGO的負責人告訴我,我提出的“用社會創新的辦法做慈善,才是真正的成人之美”的觀點令他很受觸動。他按3A這個標準跟團隊的每一個人認真交流,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點和短板。對他來說,那就像是一次“靈魂的透視”。這個工具會起到這樣一個作用。
《中國慈善家》:如何幫助社會創業者發現他們的內在驅動力?
王平:不僅僅是社會理想。我們跟創業者談的時候,發現他們都會有一個“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的內在驅動力,這是一個情感的按鈕,如果沒有這個,往往很難堅持。
很多人繞來繞去,發現自己怎么著都得干這么一件事,這可能跟他的童年經歷有關系,和他認識的某一個人、讀過的某一段話有關。如果他有這樣的一些東西,對他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情感的影響,這其實是他創業的深層動力,我們希望挖掘到這樣的東西,即“對人類苦難無法遏制的同情心”。
《中國慈善家》:友成基金會一直倡導“新公益”,如何理解這一概念?
王平:傳統公益與新公益的區別就是,創造了多少社會價值。
如果只是捐款,捐款之后沒有創造,產生的意義也有限。但如果你做的是一個企業,解決的是一個社會問題,縱軸是一個社會議題的話,同時你的方法是橫軸,如果這個方法越有創新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這個議題涉及面越多,它的影響力就越大,它解決問題之后產生的社會價值越大。這個夾角形成的面積就是社會價值,這也是我們首家研發的。
我們主張社會創新,就是要社會企業創造社會價值,帶來人的改變和社會的改變,做這樣的公益才是可持續的公益。
《中國慈善家》:在商業行為中,盈利能力是評價企業是否成功的標準,而對于“社會創業家”,評價機制是怎樣的?
王平:國外有一些影響力評估指標體系的量化,有一些測算數據,包括受益人、受益人人數、廣度、深度、受益者歸因等,只不過我們在3A里的Action部分,分幾個方面做了它的市場轉化,比如商業渠道、盈利模式、營銷模式、商業和非商業性資源的調動等。在社會資本的應用方面,會比普通商業行為多一些要素在里面發揮作用,實際上盈利空間在某一部分雖然縮小了,但是也有一個社會資本的增值部分,這些空間是純商業沒有的。
做社會創新型企業不意味沒有犧牲和暴利,有可能比商業還有利潤空間,只不過它不以此為目的。并且在分配上,它還有一些回饋機制。
我們認為,社會創業者貢獻了理念、商業模式甚至技術,他和他的核心創業團隊,不讓他們分紅是不公平的。他們本身就是值得尊敬和激勵的社會創業家,我們幫助他們本身就是社會目的。并且他們是要可持續發展的,他們得到應得的一份,同時投入到企業本身,這都不是分紅的概念。分紅的概念是我只有錢,我投了錢,我就只有賺錢。
《中國慈善家》:社會創業的模式創新具體體現在哪里?
王平:大眾創業,比如路邊的煎餅攤,是非常直接地面對自己的客戶,完全線性的,我生產煎餅,客戶是吃煎餅的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非常簡單。但是一個模式會涉及到所有利益鏈條,它會把所有跟它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有關聯的對象拉進來,把它們之間的利益環節綁定,這個綁定會有很多需求。
比如路人甲,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公益眾籌品牌,就體現了這樣的創造性。對于有愛心、有溫度的“路人甲”,他有表達愛心的需求;公益組織的需求就是籌款,做項目,滿足弱勢群體的需要;企業的需求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他們的產品,同時也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等等。把所有這些需求都在一個平臺上實現,就形成路人甲的商業模式。
比如,每人捐十塊錢,大家鎖定一個額度最容易來做。另外,捐款人很難形成捐款習慣,那么如果有一個企業,愿意拿出優惠券、代金券,這對于捐款人來說是一個正向的激勵,同時還有一個賀卡給他,他還可以參加一些活動—公益組織這一系列的安排都在細致地考慮、滿足捐款人的需求,那他就會愿意回來再捐,持續不斷地關注企業和項目過程,然后在上面結成他的社區。
而對于企業來說,反正它要做廣告,做推廣,不如就當社會責任來做,而且還幫助了最該幫助的人,幫助了那些做好事的人。企業沒有增加投入,卻獲得了社會資本的附加值。
所以好的商業模式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沒有更多的付出,但是都為他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這就和煎餅攤不一樣,這就是商業模式。
《中國慈善家》:這一創新模式需要我們在思維上產生怎樣的改變?
王平:創新就是要創造這樣的商業模式,在這里,利益相關方都要參與進來,社會資本在這里形成,商業資本也在這里形成,如果我們的社會創業家不懂這個,懂的只是煎餅攤的做法,那就死掉了。那只適合去做政府服務采購,政府出錢,你拿著錢去做好事,去做服務。
所以原來的思維是資源是匱乏的,我們如何去創造資源?而現在的思維是,資源原本就在那里,只是沒有被利用到,沒有被激活,所以我們想的是怎么設計出一個好的模式,把沒有被利用到的資源激活,其中需要大量的觀察、思考、判斷、創造的整合,這是很高級的腦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