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情懷的人,能吸引到同樣有情懷的人
采訪張寧一個星期之后,我意識到這次采訪所達成的效果遠比我之前的期待更令人振奮。因為張寧強烈的個性色彩和情懷如同地震波,沖擊到與他接觸的每個人內心深處。
就像他目前創業公司的COO,有著一大堆光鮮履歷,念過斯坦福的MBA,是一家跨國公司的中國區戰略總監。一個偶然的機會,聽他介紹完對教育的思考,回到自己的公司一言不發辭了職,然后直接去找張寧,“我辭了,你要不要?”
他并不是一個慷慨激昂的人,甚至有些慢熱。采訪開始前,我們先拍照,他話不多,但眼神非常堅定、沉穩,盡管汗已濕了衣服。后來我猜想彼時他正飛速地思考,沙龍即將開始,該如何解決場地沒有空調的問題。轉到新的場地后,他不肯坐下來休息,一個人站在商場的扶梯口,認真環顧可能從任何一個入口來參加活動的朋友,熱情招呼。
在思考如何支付湖畔大學28萬學費時,張寧曾想出一個“對賭”方案。他希望通過賣票的方式,做一場大型分享演講,每張門票280元,在千人的場地中,如果上座率達九成,他希望馬云能親自到現場。如果現場大家對演講效果的評分超過9分,馬云能給他頒發湖畔大學的聘書,通過給企業家們講課抵銷學費,這樣現場收入減掉成本,大部分可作為往后湖畔大學公益學生的獎學金。
這個方案最終未成。但也沒關系,創意人張寧想出了更有趣的籌錢方式。
張寧坦言此次創業,是在做一件“自己想想都害怕的事”。和他聊完之后,從他縝密的思維、有情懷的視角、跨界卻審慎的行動里,我確信,跟這樣的人在一起共事是值得期待的。
《做了馬云的學生,他離開公益轉做商業》作者:原寧辰
故事一直在
周末聽祖父講故事,想想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如此感慨背后是我的遺憾。五歲離開山里四位老人,從此難得一見。記憶很多,都是彩色的,灑滿山里青翠的日光—唯獨沒有睜大眼睛聽故事的片段。
這或許是連宗誠這句話一下子擊中我的原因:“每個周末早上,我們都會去探望他,他會給我們講他過去的故事。從這些故事里,我學到了很多。”
“你想象一下,他當時……”是的,我可以想象眼前這個瘦削、帶著靦腆笑容的男人,小時候聽祖父講故事時眼神里閃光的專注。
祖父的故事那么多,有限的采訪時間里,他能轉述給我聽的那么少。于是,他回到新加坡后,給我發了一封郵件:
“點擊這個鏈接http://www.nas.gov.sg/archivesonline/oral_history_interviews/,輸入‘Lien Ying Chow,選擇‘Exact Phrase,點擊‘search。進入頁面后,把右手邊的‘Relevance改成‘Oldest to Newest。那里有我祖父1981年留下的30個口述歷史記錄。”
除了現場英語采訪錄音,還有逐字英文錄音整理。根據連宗誠采訪中提到的故事,我找到相應的錄音點開—
噢,“祖父”的聲音!沙啞,帶著明顯口音的英語發音,偶爾傳來帶著痰音的咳嗽,講到好玩處上氣不接下氣地哈哈大笑,講到傷感處忍不住低沉嘆息。
這些口述歷史來自新加坡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該館自2013年3月28日起,轉為新加坡圖書管理局下的一個機構。目前,它收集的口述歷史資料涵蓋了經濟發展、教育、先驅人物、勞動運動、基層組織等超過50個主題。
事實上,讓我著迷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一種想象:一個一個故事,故事里一幕一幕情節,情節里一句一句話語,它們就像根部滴灌那一滴一滴水珠,注入到聽者的心靈里。
周末聽祖父講故事,故事聽完了,種子也種下了。
老人離開了,他的聲音保留在口述歷史里,故事就還一直在—“聽,你的曾祖父在講過去的故事。”如此,便是最佳傳承方式的一種。
《新加坡連氏家族第三代的慈善冒險》 作者:徐會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