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筱
兒慈會從出生那天起就在市場混,沒拿國家一分錢,人員沒有編制,我們相當于一個“大草根”。所以我們無所謂,我們更適合在未來的環境中生存
王林: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理事長兼秘書長
《中國慈善家》:2015年上半年兒慈會個人捐款額占總籌款額度的80%,這意味著什么?是否能說明某種趨勢?
王林:兒慈會今年上半年的這個數字,在國內的公募基金會里應該是比較高的。中國今后慈善事業的發展,公民的參與會逐步增多,我認為這才能說明社會在進步,人們的公益意識在增強。這與過去有很大不同。
從整個行業來看,以前甚至出現過企業、機構捐贈占到80%的情況,如果不遇災年,個人捐款是非常少的。公益行業總說“大年小年”,發生了水災、地震,就是大年,公眾、機構捐款熱情都很高;如果說這一年風調雨順,個人捐款意識就明顯偏低。現在公眾參與公益慈善的意識在增強,整個中國公益慈善事業也在發展,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方向。
《中國慈善家》:這一統計是否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數字?足夠說明這種趨勢嗎?
王林:目前看來很難講是否是階段性的。今年1到4月統計的個人捐款占比是82%,6月份之后平均是80%,我想應該不會差太多,因為總量擺在這兒。現在半年籌款總額7000多萬,到年底我估計大概在1.2億。所以這個數字問題不大。
《中國慈善家》:從整個行業近些年來的捐贈數字看,個人捐贈占比大概在30%到40%左右,你覺得怎樣的比重算是健康的良性的?
王林:70%到80%之間應該是比較理想的。因為公眾的能量是無限的,13億人,一人捐一塊錢就不得了,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公眾參與,人人公益。
《中國慈善家》:兒慈會2011年年報中的數字錯誤,被指“48億神秘消失”,2012年年末一度受公眾質疑,這是否給面向個人的募款帶來不小沖擊?
王林:那一次幾乎是滅頂之災。大概400多家媒體,十天一撥,一共40天,輪番轟炸。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一天播5遍,記者生闖,連公安局都來幫著維持秩序,壓力超過郭美美事件時的紅會。這確實給兒慈會的聲譽帶來了階段性的損傷。
但同時也出現了另一個意外情況,我們的募款額從每天23萬一下增加到40萬,就是攻擊最猛烈的那段時間。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這一事件給我們增加了曝光度,因為兒慈會的透明度一直做得比較好,很多人反倒由此加深了對我們的了解。這有一個前提,兒慈會一直堅持三個底線,第一就是道德底線,基金會的所有人員不會往自己兜里裝一分錢;第二是法律底線,我們不會做任何違法的事;第三就是章程底線,我不做違背章程的事情。所以,從這些方面看,一個基金會能否取得公眾信任,透明度和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中國慈善家》:兒慈會2013年個人捐款占比41%,2014年提高到54%,今年上半年又上升到80%,小數點事件后,兒慈會做了哪些調整?
王林: 2013年、2014年是兒慈會的管理年和調整年,我們實實在在地用了大量時間,從上到下對整個基金會的管理做了一番梳理。規章制度哪些還有漏洞,哪些在執行和落實上還有問題,包括基金會的發展規劃、人力架構都進行了一番調整。同時請了一些外腦,幫我們做戰略規劃和人才薪酬管理制度。
我們進行了換屆,之前整個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平均年齡52歲,很多都是機關過來的退休領導,進行隊伍建設后,現在我們的平均年齡大概32歲左右。另外,我們也在向職業化和專業化方面努力。在隊伍建設上,提出用制度去管人,用流程去管事,靠團結意識去打拼,用規范化管理去發展。雖然是慈善機構,但管理上應用的是企業的一些成熟經驗,如此一來,整個基金會的面貌就不一樣。經過調整,去年我們完成的籌款任務是成立五年來最高的一年,近9500萬。
《中國慈善家》:兒慈會2013年度總募款較上一年差別不大,但個人捐款總額比上一年度少了600多萬,可見個人捐贈更為敏感。到了2014年,個人捐贈卻突然提高到了5100萬,只是機構內部的專業化治理就帶來了捐款額如此劇烈的攀升嗎?
王林:除了提高透明度和加強自我管理,兒慈會也非常重視維護捐款人。你可能捐了一次款,但我每年都會發給你一封感謝信,感謝你曾經支持過慈善事業,這是兒慈會的服務意識。這種良好的捐款體驗,會增強捐款人的粘度,為基金會帶來二次捐款、多次捐款。
《中國慈善家》:除了從管理角度做了一些調整外,如何去搭建一些有利于向公眾募集善款的架構?
王林:我們提出來四句話:民間性、資助型、合作辦、全透明,這是兒慈會的一個指導思想。雖然我們是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但我們希望堅持走民間的道路,實際上也應該更多地走民間的道路,更接地氣。這四點都為基金會面向個人的募款帶來提升。
所謂民間性,就是要去行政化、機關化,從機構的設置、制度的規范等方面,都向民間化靠攏。我們也有程序,但相對來講我們的反應要更快,體現組織的靈活性。關于資助型,兒慈會直接資助民間NGO組織,我們負責籌集善款,民間組織負責項目運行,再聘請第三方監督反饋,管理、運營、監督三位一體。兒慈會現在已經進入第二個階段,從完全的給錢,轉變為聯合勸募,扶持一些合作項目,利用平臺,與項目一同發展。我們會跟民間NGO一起開展活動,成立專項基金。然后還需全透明,兒慈會的透明指數是滿分。
《中國慈善家》:近幾年,網絡捐贈也成為公眾捐款的主要渠道,你覺得基金會該如何與網絡做具體的結合?
王林:互聯網是科技助推公益慈善最重要的一步,一定要全面擁抱互聯網,誰沒抓住機會,誰就會掉隊。利用互聯網籌款,兒慈會不是一般地積極。自成立以來,只要是有一個新的互聯網平臺開通,兒慈會馬上會與對方接觸,進行公益合作嘗試。今年上半年,我們7000多萬的募款額中,4100多萬都是網上籌款。騰訊平臺今年上半年籌了1.9億善款,我們一家就占了3400萬。
任何一個基于互聯網的新事物,我們都很關注,不敢松懈,比如“物聯網”,比如3D打印技術等。大數據籌款我們也在嘗試。
《中國慈善家》:做了哪些嘗試?
王林:我們現在是先用我們已有的一些數據做了一次嘗試,我們沒有用電郵,而是用信件籌款。
《中國慈善家》:科技與傳統結合?
王林:對,像世界兒童基金會就是大數據籌款,二十幾個人,通過大數據與信件相結合,一年可以募款7000萬美金。美國科技這么先進,它還在用信件籌款,說明信件籌款在今天仍有優勢。電郵雖然成本低,但每人每天接到的電子信息太多,非常容易忽略,如果對方收到的是一封信,他更容易被打動。
我們大概發了1萬封信,實際捐款人不多,40多人,但是收到捐款1.5萬元,人均370元左右,這數字已經不低了。我們會長期維護這些捐贈人,信件會從心理學等方面去設計。即使最開始沒有達到盈虧平衡,但我覺得這條路肯定是對的,我們會一直走下去。
《中國慈善家》:今年年底開始,很多社會組織要跟上級單位脫鉤,少了官方背景,募款額可能會下降,這是否也意味著,包括基金會在內,更要提升面對公眾的籌款能力,因為這可能是未來競爭的主戰場?
王林:沒錯。政策放開,更多企業會選擇建立自己的基金會,不止企業捐款會下降,今后政府購買服務也不是你一家了。我已經聽到好幾個基金會跟我提到這一問題,而且都是相當大的基金會,都在問下一步怎么走。我的經驗就是,加速社會化嘗試,必須加強向公眾募款的能力。
兒慈會從出生那天起就在市場混,沒拿國家一分錢,人員沒有編制,我們相當于一個“大草根”。所以我們無所謂,我們更適合在未來的環境中生存。今后兒慈會除了自主項目、專項基金、合作項目之外,我認為應該有自己的社會企業。但是怎么去做好,我們也在努力研究,因為這還不成熟。但我們的目標是一定的,就是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