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厚亮

因為紀念母親,熊曉鴿傾情捐贈湖南大學熊曉鴿獎學金;同樣是為紀念母親,他鼎力支持麥戈文腦科學院研究院。他因此表示,“慈善于我,無關宏旨,唯存己念。”
4月2日,是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的大日子。
這一天,是他的生日。生日聚會和吃生日蛋糕是次要的,他有兩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第一件事是回湖南老家給母親掃墓,第二件事是回母校湖南大學頒發熊曉鴿獎學(教)金。這兩個事情連起來做,已有20年。
出生于湖南的熊曉鴿,本科就讀于湖南大學,研究生留學于美國波士頓大學。他長期擔任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他領導的IDG資本投資了百度、搜狐、當當、搜房、騰訊、攜程、漢庭酒店、暴風科技、小米等近400家公司。這位美籍華人在商界因此享有盛譽,被譽為“中國互聯網風險投資第一人”和“風險投資教父”。
他的善舉,雖鮮為人知,但卻像他的投資事業一樣,別具開創意義。
1995年,熊曉鴿為湖南大學捐贈100萬元,設立熊曉鴿獎學(教)金。截至今年,該項捐贈金額已超過1000萬元,受益師生超過1000人。由個人設立、持續捐贈長達20年的獎學金,在中國屈指可數。
留學生中第一個回國設立獎學金
今年的4月2日,熊曉鴿尤其高興。因為相對于往年,今年是熊曉鴿獎學(教)金的20周年,頒獎活動辦得相對隆重些。許多熊曉鴿獎學金的獲得者從各地回到學校,甚至20年前第一屆熊曉鴿獎學金的獲獎人也從海外回來。獎學金獲得者自發成立了聯誼會,建了微信群,出版了紀念冊,各有成就的他們還提議把當年所獲獎學金再捐入熊曉鴿獎學金中。作為資助者,熊曉鴿看到了財富的另一面價值和意義,他也因此感受到了有別于商業的成就感。
獎學金設立的背后淵源,他說為了紀念他的母親。
1977年,“文革”之后首場高考,當了兩年鉗工的熊曉鴿考入湖南大學。大四時,他的母親因腦溢血病逝。此前,母親時常到湖南大學看望他。“每次,走在湖南大學的校園里,從未上過一天學的母親的臉上竟然閃爍著小姑娘一樣天真的興奮和快樂。她目不暇接,感嘆著山水的美麗,校園的清幽,還有教室的寬敞和明亮。她滿懷艷羨地說,你太幸福了,下輩子我也要來這里,像你一樣讀書。”熊曉鴿回憶。
為了幫助那些像母親一樣渴望讀書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在母親離世12年之后,小有所成的熊曉鴿,捐出100萬元,在母親艷羨的湖南大學設立了熊曉鴿獎學金。“20年前,100萬元是一筆大錢。當時《人民日報》報道,這是新中國留學生中第一個回國設立的獎學金。”熊曉鴿告訴《中國慈善家》。
每年的頒獎,熊曉鴿都相當看重,他總要邀請一些國內外的企業家朋友同往。這些人的到來,除了見證頒獎,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做演講,傳遞他們的創業夢想。當然,他自己也會向一屆一屆的學生分享他的創業和人生之路。
除了捐贈獎學金,他還為湖南大學捐贈了游泳館。
2012年,他在博客上寫到:“30 年前的一個夜晚,我剛送走離世的母親,大病發燒,躺在湖南大學醫院住院部輸液。門外,10米遠的地方是個廢棄的防空洞入口,安放著下午游泳溺亡的女學生的遺體。湖南大學沒有游泳館,學生們只能戲水湘江,游野泳,所以每年江中淹死人似乎成了常態。這位叫白虹的學妹是剛上大一的新生,她的母親從四川趕來,守在防空洞口哀哀哭泣。整整一夜,一墻之隔的兩個人,她在嚎啕,我則默默,都在為失去至親的痛苦煎熬。我一直記得那撕心裂肺的哭聲和白虹的名字。”
于是,他在2000年倡議為湖南大學捐建游泳館。他的捐贈倡議得到1977級同學的響應,后來更是得到IDG創始人、董事長麥戈文(Patrick J. McGovern)的捐贈支持。游泳館在2012年年底奠基,今年已經建成。
熊曉鴿對母校充滿感情。湖南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他都給予了持續的捐贈。
1986年,他赴美留學,就讀波士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獲得碩士學位,然后考入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攻讀國際經濟與商理博士學位。留學美國,他的學費都是依靠獎學金。“我拿的獎學金,還不都是人家捐的?”熊曉鴿看到,“在美國,捐贈成為一個傳統,很多人愿意把富裕的錢捐給他們認為很重要的事情。”
2004年,他在波士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捐贈設立“熊曉鴿新聞終身成就獎”、“熊曉鴿亞洲報道年度記者獎”。“當時校長想建一個記者獎,獎金比普利策獎的要多,普利策獎金是一萬美元,校長跟我商量后,記者獎當時設的是一萬五,比普利策獎獎金多五千塊錢。有一些記者,退休了都沒有得過什么獎,所以想搞一個終身成就獎,這個獎金比較多一點,3萬5美金,獎金是全世界最多的。”“熊曉鴿新聞終身成就獎”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主流大學以個人名義設立的第一個專業大獎。第一位獲獎者是美國廣播公司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特德·科佩爾(Ted Koppel)。
“為什么對母校有感情?因為它改變了我的命運。讀本科之前,我原本在工廠當工人,所以我很感激鄧小平。后來留學我很感激卡特總統,因為他主導了中美建交,開啟了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的大門。”在熊曉鴿的辦公室,放有一張鄧小平與卡特的合影照片,照片得到卡特的簽名。“我每天面對兩個偉人,這兩個偉人都對我有所幫助,這是感恩,人要懂得感恩。”
為中國引入三所腦科學研究院
讓熊曉鴿感恩的還有2014年去世的麥戈文。在塔夫茨大學,他還沒有讀完,放棄學業進入媒體《電子導報》亞洲版擔任編輯,很快,他獲得了一項最佳新聞報道獎。前途明媚的媒體人熊曉鴿,在遇到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創始人麥戈文后,職業道路徹底轉向,1991年從媒體人轉向了投資人。
“一開始麥戈文是我的老板,后來成為我的合作伙伴。我們很多想法比較一致,經歷也比較一致。麥先生小時候家里比較貧寒,跟我一樣,他如果沒有獎學金也不能讀麻省理工學院。他懂得感恩,捐錢做腦科學研究。”熊曉鴿說。
2000年,麥戈文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捐贈3.5億美元,成立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目前,該研究院已成為全球頂尖的腦科學研究機構。此后,麥戈文希望在全球再找幾所優秀大學,捐贈設立腦科學研究院,其中日本即是目標之一。
熊曉鴿回憶,“當時麥先生想在亞洲成立一所,再在歐洲成立一所。當時日本比較熱,日本有五所學校寫了申請。因為我是IDG亞洲負責人,我想建在日本干嘛?還是建在中國好。我就安排他到清華、北大談。”
在熊曉鴿的游說和安排下,麥戈文夫婦曾于2006年、2008年、2010年三次訪問清華,實地調研和考察清華在腦科學研究方面的進展。此后,麥戈文先后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每所研究院都獲得麥戈文的1000萬美元捐贈。
就在今年,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和北京師范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已全部建成,這使得中國在腦科學研究領域獲得大幅度提升。這三所研究院能在中國落地,得益于熊曉鴿的引薦和努力。
在這三所腦科學研究院的管理架構中,設置了三位美方董事,包括麥戈文(去世之后由他的夫人接任)、熊曉鴿以及麻省理工學院腦科學研究院院長。熊曉鴿不僅花時間參與管理,也捐贈了200萬美元。作為美籍華人,他把資金捐到了麻省理工學院,專項用于支持中國的項目,包括中國研究人員到美國學習、美國研究者到中國交流等。
“我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腦科學研究院除麥先生夫婦外個人捐款最多的。”熊曉鴿之所以花時間、捐資金支持麥戈文創辦的腦科學研究院,還有一層原因就是他的母親死于腦溢血。這讓他在此后格外關注腦疾病。8年前,他就曾捐錢支持國外腦神經研究專家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開會交流,并捐錢支持中國留學生到麻省理工學院做研究。
希望引入美國大學管理模式
因為紀念母親,熊曉鴿傾情捐贈湖南大學熊曉鴿獎學金;同樣是為紀念母親,他鼎力支持麥戈文腦科學院研究院。他因此表示,“慈善于我,無關宏旨,唯存己念。”已是投資界大佬的熊曉鴿,并不去裝飾自己的慈善動因,一如他真誠的性格。
“對于我們來說,賺了一些錢,自己用不了那么多,所以才會捐贈。”他表示,“做慈善和捐贈,不僅僅是幫助了一些人,實際上使得自己很開心、高興。人一開心,生活質量就提高了。”
因為捐贈以及社會地位,熊曉鴿擔任了一些公益機構的理事,他是觀復博物館(觀復文化基金會)的理事以及波士頓大學的董事。對于公益機構來說,除了直接捐贈,他們更需要的是投資和管理模式,而這也是熊曉鴿最為擅長的。做這些,也是讓他開心的事。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在1996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不久,熊曉鴿結識馬未都。熊曉鴿記得當初的觀復博物館是在一幢破舊的樓里,經濟實力比較差。在和馬未都打交道的過程中,熊曉鴿學到了收藏、歷史等。“別看馬未都才小學畢業,很有知識,跟他在一起確實學到很多東西,也蠻開心的。”在熊曉鴿的支持下,IDG為觀復博物館捐贈了家具館。
2010年6月,馬未都正式對外宣布成立觀復文化基金會,熊曉鴿成為理事。熊曉鴿在美國注意到許多私人博物館發展得很好,他把著名的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運營模式介紹給馬未都,希望觀復在籌資和管理上可以借鑒。“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管理做得特別好,融資做得也很好,所以我就把它介紹過來,把它的一套管理體系引到中國。”
現在,熊曉鴿期待接下來能把美國辦大學的公益模式引入中國。
2005年,他擔任波士頓大學的校董,成為中國留學該校唯一擔任校董的畢業生。擔任校董,他的職責眾多,參加學校的董事會議,討論學校的預算,甚至評定校長的獎金。“其實做校董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我就是想學習美國私立大學是怎么管理的。”此外,他還被哈佛大學聘為“亞太顧問委員會”委員、耶魯大學“亞洲發展委員會”委員和麻省理工學院“領袖委員會”委員。熊曉鴿告訴《中國慈善家》,他總有一天會退休,希望退休后可以為中國的教育管理做些事,例如在國內選擇一所大學,主導把美國的一整套關于大學發展的基金會模式或者校董模式引入中國。
“這是我以后真正想做的事情。”熊曉鴿說。
4月2日下午,2015IDG中美校園創業大賽宣講會暨湖南大學創新創業沙龍在逸夫樓報告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