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陜娟娟
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學校教學模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互聯網空間環境的支持下,網絡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角色從傳統化課堂中的主導地位變成了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輔導者;學生也由課堂的接受者向教學活動中心發生轉變,具備更多的獨立思考和自由探討交流的機會。只有將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學環節中,構建適宜的課堂環境,才能加強師生的合作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
建立“智慧課堂”網絡教學平臺,創建友好型課堂環境
友好型課堂環境,即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的課堂環境。完整的課堂包括師生的課前、課中和課后活動三個環節。“智慧課堂”網絡教學平臺,從課堂教學的三個環節出發,為“友好型課堂”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智慧課堂”網絡教學平臺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利用交互白板和移動終端,在本地服務器和云存儲服務器的共同支持下,完成教學資源的組織和課堂環境的管理。學生的電子書包通過智慧課堂云終端,直接參與課堂互動,同時可以和智慧校園云平臺連接,實現數據的中心存儲和網絡備課、輔導,使得教育過程更加方便、快捷,增強了課堂互動,提高了學生積極探究、獨立思考的能力。平臺主要具備以下幾方面功能:
第一,資源上傳:教學資源統一按課表和教材目錄編目。采用Web相關技術,實現資源的上傳和下載,教師可以上傳相關的視頻解說、音頻講解和電子教材等。同時,采用JS等技術實現視頻文件的在線播放。
第二,資源存儲:資源的存儲采用J2EE技術,利用文件存儲系統和數據庫配合的方式實施。資源統一編制目錄,存放在規定的地方,實際文件存儲在文件系統中,數據庫中記錄文件數據的關聯和分類信息。系統支持視頻、音頻、課件、記錄等的管理,并將這些資源和學科、教材、章節、學生作業、練習、考試等關聯,方便用戶從任何一方跳轉到另一方,相當于整個系統是資源庫和學科教材的完美結合。
第三,智能點名:學生登錄電子書包,即實現智能點名考勤,無需按鍵操作即可簽到。
第四,課堂互動:系統不僅支持PPT、Flash課件、Word文檔等電子教案的實時互動,而且支持紙質試卷、黑板板書、口頭講解等多種教學形式下“一對多”實時反饋。在課堂練習中,學生可以通過電子書包手寫、拍照、輸入三種方式回答主觀題,答案自動上傳到教師機,實現主觀題互動反饋。
第五,屏幕廣播:系統支持跨平臺屏幕廣播,教師機Windows操作系統界面直接廣播到學生電子書包平臺,接受中心服務器的屏幕廣播,并進行鎖屏顯示,不允許用戶使用其他功能,強制鎖屏。此外,學生還可以利用屏幕廣播進行成果的演示:教師在不影響學生操作的情況下將學生電子書包的屏幕傳到教師機屏幕(投影)上,實時查看學生答題過程和學習成果。
第六,分析統計:在課堂練習互動中,系統可以快速采集學生答案,并提交至中心服務器。同時,對教師隨機提問進行多種維度的統計。
設計課程主體框架,創建探索型課堂環境
研究性學習作為高校教學的必修課,就是要使學生在研習一個特定專題的同時,自主地建構知識,繼而學會這個新的題目,而達至學會學習的目的,并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在“智慧課堂”網絡教學平臺中,我們引入了新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角搭建課程主體框架,實現教師高效“備課”。
在網絡教學的環境下,教師首先將自己作為課程的開發者,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鉆研教材,對課程的相關內容進行處理和甄別,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的主干,并將知識劃分為基本知識、單元知識和內容知識三大板塊。[1]其次,教師對教學內容反復推敲,合理安排,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通過對課程結構的整體統籌規劃,搭建課程主體框架,將三大板塊要點以課程魚骨圖的形式展現。最后,教師采用創新方法、搜集信息、考慮教學思路和準備教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和規劃課堂與教學日程,同時,在授課前為學生提供好相應的必學與選修的內容,將所有的授課資料和課外學習資料上傳至空間,方便學生進行探索式學習。
通過“智慧課堂”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在課前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課程主體框架和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了解到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思考,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探索式學習。以現代農業與農業信息化課程的設施農業知識單元為例,通過“智慧課堂”網絡教學平臺,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狀況在課下學習課程知識,并為課程魚骨圖“注入血肉”,按照魚骨圖中要求的階段性任務進行學習,將內容知識填補完整。例如:設施農業章節—設施類型知識點,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填寫設施類型的內容知識—智能溫室、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
完善自學習環境體系,構建研討互動型課堂環境
“智慧課堂”網絡教學平臺以學生為主角進行設計,營造了寬松、自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建構者;而教師則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學習過程的監管,形成自主學習環境體系。只有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自主學習,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網絡教學完全顛覆了傳統化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指導、激勵、建議和咨詢為主,輔以檢查、組織和管理。“智慧課堂”教學環境,學生沒有書本,只需打開電腦,登錄個人空間,瀏覽教師空間中的所有資料并與教師進行交流討論。
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中的“教師提問”“在線討論”等功能,在課堂上同學生進行與主要培養技能相關的全方位各知識點的研討。利用移動終端,教師向所有學生發布課程問題,學生經過自主查資料或者小組協作,以文本、語音及圖片等展示形式將“答案”發布給教師,從而使學生的教學研究過程及其成果得以交流和展現,使學生協作式、探究式學習得到開展。
網絡教學平臺課后輔導的形式一般采用留言、發私信、發微博和交流群組里留言等。學生在課后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想請教教師,則可以在教師的空間留言板或相應的交流群組上進行留言。此外,學生還可以選擇發私信的方式將自己的問題與想法告訴教師。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發微博或者在交流群組里發表帖子的方式主動輔導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大量的例題、練習甚至實踐等內容都可以實現。積極有效的課后作業,會成為優化網絡教學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教師在課外通過空間收集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結合課堂中學生的反饋,分析并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從而調整教學計劃與內容,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化。
建立以教師、學生共為主角的研討型課堂教學環境,形成開放性學習體系。使課堂教學從“注入式”到“啟發式”、從“抽象教學”到“形象教學”;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根據不同層次建議學生學習不同的教學內容,完成不同的任務,由此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智慧課堂”網絡教學平臺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教師是學生的培養者,不是知識的注入者,將以教師為主的傳授知識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自主學習的空間。網絡教學平臺以應用為目標,采用分層次教學,教師加入大量網絡信息資源,利用互聯網與學生進行深入的網絡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學質量,并且開放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養成創新的思維習慣,同時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與此同時,學生也掌握了必備的基礎知識,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掌握了獲取新知識的學習方法,為今后的繼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曉鳴.基于網絡平臺學生互動探索式教學模式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8).
[2]張璞揚,張權. 改革課堂教學,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主線-問題-滲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大學物理,2013(3).
(作者單位:北京農學院)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