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梅
【關鍵詞】 英語教學;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57—01
英語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其教學目的是著重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而這種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在語言實踐中培養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英語作為理解知識而不是作為掌握工具,這是英語教學的中心問題。中學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聽、說、讀、寫綜合訓練,階段側重的原則,貫徹到教學實踐中應該是:在初級階段以聽說為主,帶動讀寫;中級階段是讀→聽→說,最后落在寫上;高級階段應在“四會”的基礎上,側重培養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要使學生按語言學習規律學好這門學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抓住三個環節: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這是學生學好英語的前提;二要通過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多種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這是教學的核心;三要因材施教,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這是學好英語的保證。這三個環節相輔相成,形成一體,自始至終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興趣
將思想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定正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然而提高認識只是一方面,改進課堂教學,培養學習興趣,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只有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他才會積極地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并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去獲取必要的知識,這就是求知欲。初中學生這個年齡段正是求知欲強的階段,視覺與聽覺都很強,善于模仿,辨音能力相當準確,其靈敏度超強,這時期是學習英語的最佳時機。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導他們模仿正確的讀音,大量進行聽說練習。
二、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在初級階段,每節課都安排五至十分鐘左右的日常談話。從入學第一節課開始,教師利用表情、手勢、實物,教學生介紹自己的姓名、年齡、班級、學校;說我愛學校、同學、班級、老師;我愛勞動,我愛我家等。每周學兩三句,細水長流,有計劃地與課文配合。在操練中聽得多、說得多,反應會越來越靈敏。這在培養學生聽力和回答問題的能力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語言實踐活動不僅要生動活潑,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包括分析、概括、判斷、推理、綜合等方面的能力。機械性的句型模仿,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使學生對某些知識從生疏到熟練,但很難使學生開動腦筋,做到舉一反三。根據教材分析,在句子種類基本都出現的情況下,教師可借助語調、手勢、表情、實物講解be動詞句型,將一般問句、反意問句、特殊問句、選擇問句都在口語中進行練習。最初只要求學生理解、聽懂,能根據問題回答就行。到練習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可將這類句子歸納在一起,要求學生仔細模仿并思考各句之間有什么異同,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對比總結出這些句型的規律,一定會印象深刻,不易遺忘。
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傳統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參與合作能力的發展,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知識面不能很好地得到拓展,綜合應用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鑒于此,教師要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首先,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條件。教師應努力創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由地探索,才會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其次,教師要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處設疑,才能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古人語:“于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教師要認真思考,提出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綜合類問題,允許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于獨樹一幟,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
再次,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生缺乏興趣就不會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就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把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注意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情趣。
總之,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交流工具,需要教師使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成為語言創造者,從而達到交流和豐富自身的目的。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