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訓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處,也是課堂活動預期要達到的效果和標準。有效的課堂,首先是教師一走進教室,心里要清楚自己要教什么,讓學生學什么,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學,學到什么程度。教學目標的表述要明確、清晰,不能籠統、模糊。目標籠統,教學就容易缺位、不到位或越位,甚至教學方向會發生偏離;目標模糊,學生就容易糊涂,不知道自己要學什么、在學什么、怎么學。應如何制訂適切的教學目標?
一、圍繞課標的核心理念,校準方向
語文課程標準有幾個核心理念: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語文學科的特質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式是“語文實踐”。課程目標與課文目標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課文目標的制訂不能偏離課標的核心理念;課程目標要靠課文目標一點一點地累加,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實踐來實現。因此,課文目標的制訂要圍繞課標的核心理念,把“三維目標”整合起來,校準課堂的學導方向。如筆者制訂的《父親的菜園》(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堂教學目標:1. 指導學生認識8個生字。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了解“鋤頭、鐵锨、箢箕”等農具;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堅毅、猙獰”等詞語的意思;2.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速讀,抓住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感受并學習父親的執著、堅毅、勤勞等品質;3. 指導學生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事例,憑借詞語歸類,領悟課文抓住語言和動作刻畫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以上教學目標中,“認識生字” “理解詞語”與“領悟寫作方法”等指向知識與能力目標;“借助看圖”“訓練速讀”“憑借詞語歸類”等指向過程與方法層面;“感受并學習父親的品質”指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圍繞著課標的核心理念,使三維目標相互滲透,有機整合,融為一體,就使得課堂的學導方向明確、清晰。
二、依據課標的學段目標,循序漸進
課標對不同學段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而且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學生每一項語文能力的培養、方法的習得、素養的提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同的課文學習中不斷實踐、累積提高。因此,要根據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確定適當的課文教學目標,并注意不同年級間的相互銜接和循序漸進,形成不斷發展的“學習目標鏈”。以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為例,不同的年級、冊次應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如《泉水》(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結合詞句教學,了解表達順序,感知課文內容;《富饒的西沙群島》(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學習通過找中心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給予是快樂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學習并運用抓住課文中心段落讀懂課文內容;《圓明園的毀滅》(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圈畫關鍵詞句,通過連接和拓展關鍵詞句來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一學段雖然沒有要求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但可以與其他的教學環節相結合,進行適當的滲透;第二學段要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巧妙地設計“扶梯”,采用填空、連接詞語、拓展中心句等多種方法學習概括主要內容,并逐步在“抓準內容”和“準確表述”上下工夫;第三學段要進一步發展,要根據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方法,重點放在“運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表達”上,并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反復歷練中形成能力。
三、憑借單元的編寫意圖,突出重點
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明晰本單元承載的訓練任務,是我們制訂課文教學目標重要的憑借之一。如筆者制訂的《將相和》(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課堂教學目標:1. 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9個生字,準確理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擬出3個故事的小標題,并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2. 畫出文中人物語言描寫的語句,通過感情朗讀,聯系上下文揣摩品悟主要人物形象,感受人物語言描寫的表達效果;3. 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關系,引導體會將相“和”的重要性,體驗閱讀歷史故事的樂趣,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以上目標中“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品悟主要人物形象”及“體驗閱讀的樂趣和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就是依據單元的目標重點和編寫意圖來確定的。
四、把握課文的文本特點,內化語言
新課標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提出了概括性的要求,這應是我們研讀教材、制訂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依據。具體落實到每一篇課文,教師應深入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文本的表達方式與語言特點,參考課文前面的“導讀”和后面的“思考練習”,挖掘出文本在表達形式上所具有的體現某種規律性、可類比遷移的語言現象,從而把教學目標和著力點放在“言語形式探究和思想內容理解的和諧統一”上。如筆者制訂的《橋》(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課堂教學目標:1. 認識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默讀課文,通過把握小說的“三要素”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2. 通過深入研讀課文中的詞句,探究文章的謀篇布局,初步領會文章用環境烘托、分層推進、設置懸念來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式;3. 找出環境描寫和人物言行的語句,通過感情朗讀、對比品悟,感悟老支書在危難面前“像一座山”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這樣的教學目標就比較吻合文章的表達特點,緊扣了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一任務。
五、了解學生的原有水平,發展提升
制訂教學目標時,還應立足學生,以學生為本,特別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和能力水平,探尋學生“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制訂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個人努力和集體合作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不斷發展語文能力和實現精神建構。筆者在《伯牙絕弦》(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備課時,考慮到這篇課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二次接觸的文言文,學生對學習文言文頗感困難,因此,教學的目標要求不宜太高,應重在激發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增加閱讀體驗,滲透和初步訓練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讓學生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制訂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 通過朗讀、想象、配樂欣賞、背誦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力求讀出文言文的韻味;2. 能根據注釋,借助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一故事,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激發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擴大閱讀面;3. 體驗朋友之間的真摯情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當然,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遷就學生的實際,而對課標的學段和整體目標置之不理。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縣松山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