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
【關鍵詞】 數學教學;想;做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102—01
一、 引導學生積極去“想”
1.把握教材內容,提煉“想”的素材。首先,研究教材,體會教材編寫意圖。例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中,首先結合生活中具體的實例,如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國旗沿著旗桿緩緩上升、直升飛機起飛時的機翼運動、小風車迎風旋轉等來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區分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兩類運動,并描述見過的平移或旋轉現象,以豐富平移和旋轉的感性認識。其次,分析內容,搜集整合與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活潑的問題中,讓數學貼近生活。最后,針對學情,制訂可行有效的教學策略。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他們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針對這種特殊的情況,要搞好數學教學,教師必須調整教學策略,量體裁衣,對癥下藥。例如,教學“統計”一課,筆者所在學校網絡、信息普及不高,去網上收集貨幣圖例匯率、去現場統計單位時間內路過某個路口的各種車輛,然后上課進行交流就不現實。相反,對于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人民幣、影子、昆蟲等,則可完全把它們搬到課堂上,鼓勵學生觀察和交流。
2.創設現實情境,搭建“想”的舞臺。數學教材選擇的內容大多都是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是為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而設計的。因此,教師要將生活中的具體情境搬到課堂中,盡量給學生搭建“想”的舞臺。如,通過“開小商店”認識元角分和小數,通過當解說足球比賽主持人來學習“足球場內的聲音”,體會用線段圖像來表示某一事件中時間和聲音的關系。
3.引導發現規律,提升“想”的價值。一節數學課如果只是要解決幾個問題,那認識就太膚淺了。引導學生想,淺層次的是解決當時面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由此觸及更深層次的知識,發現更多的規律,并誘發探究的興趣,這才是想的價值所在。比如,在二年級的“認識線段”一節中,學生通過找線段、畫一畫、填表、對比數據……居然得出“六個點可以畫出5+4+3+2+1=15條線段”這樣的結論,進而延伸到“n個點可以畫出條線段”的規律。
二、 鼓勵生主動去“做”
“做”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活動、操作、驗證,是有效學習的方式、師生互動的載體、書本與實際生活聯系的紐帶。
1.操作。突出探究性活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比如,教學 “觀察物體”中的“搭一搭”一節中,讓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比較復雜的正方體模型,畫出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形狀。這對于抽象思維較差的學生是有一定難度的。為了解決這一難點,筆者是這樣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把不同形狀的圖例擺一擺,對照實物辨析從不同角度看到的模型平面。比如,從上面或側面觀察比較復雜的圖形,可以把不同側面的方塊移動到同一平面,或者轉動整個模型,從側面變動到正面,讓方塊動起來。這樣做既有趣又簡潔,可以變抽象為直觀。
2.驗證。強調活動的科學性,使學生經歷“證明數學”的過程。例如,測量大小不同的圓的周長和直徑,來計算、驗證圓周率;分割不同等份的圓拼補近似平行四邊形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而所有這些都需要學生帶著問題或者結論去動手操作。在驗證求解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3.表演。凸顯課堂生活化,使學生經歷“演數學”的過程。例如,在六年級“足球場內的聲音”一節中,把教材中的曲線圖和現實足球比賽結合起來,讓學生模擬足球現場解說員,通過解說足球比賽實況讓學生感受賽前、賽中、賽后足球場內聲音的變化;在“旅游線路行程”一節中,讓學生扮演導游或是游客,演旅游路途的走走停停,體會線段圖形的含義;在“方向與位置”一節中,讓學生在教室內現場表述自己所處的位置、自己家所處的位置等等。實踐證明,把生活搬進教室,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生可以體會到數學原來和自己如此接近、數學如生活一樣豐富多彩,從而真正“愛上”數學。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