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鋒 郭裕嘉
在三尺講臺上他傳播文明,在人生舞臺上他播撒愛心,他沒有更多的奢望,只希望能夠為這個和諧的社會盡一份微薄的力量。他,就是省第二屆“隴原名師”獲得者慶陽市第一中學教師張可鋒。
潛心教學育桃李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張可鋒任教26年來的真實寫照。
張可鋒在教學生涯中,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留在了學校,留在了教室,留給了他的學生。“張老師早上到校的時間比學生早,晚上回家的時間比學生晚,不管是哪個老師的晚自習,他都會來學校陪著學生。”他的同事任老師說道。
26年來,張可鋒帶出了許許多多的學生,但是,歲月并沒有給張可鋒帶來滄桑感,他仍然腳步堅定、滿懷豪情。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通過近些年來的各種培訓、赴外學習和悉心的鉆研積累,張可鋒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方法不斷科學化,他則深深地認識到教材只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只有把這種資源和其他的教育資源、教育媒體進行有機的整合,并付之以自己創造性的勞動,才能形成科學的教學案例。
他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認真備好課,不但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能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型,擬定教學方法。每節課都要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有些課還要及時地做出課后總結,寫好教學后記,力求讓每一節課都成為最精彩的教學案例。
教師是教育理論的締造者,同時也是教育理論的忠實實踐者。只有把先進的教育理論和自己的教學案例有機地結合起來,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以教研促課改,以創新求發展,才能使教育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學海無限,而業務研究更是無限。
這些年來,張可鋒勤于做這方面的工作。他已撰寫的《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建模》《例說“非P”的真正含義》《數學概念課教學設計》《班主任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等二十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教育學文摘》《課程教育研究》《數學教學研究》《新課程》等國家、省級刊物發表并獲獎。他多次在全市高考研討會、全市教育論壇上作專題交流報告,前往慶陽市八縣區作“高考數學總復習”專題講座、“新課標解讀”專題報告、上示范課等。
2004年6月至7月,他在西北師大參加了省級骨干教師培訓,聆聽了當時西北師大教科院院長李瑾瑜教授,國家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西北師大數學研究所所長呂世虎教授關于新課程背景下師生協作關系的專題講座。教師的成長與專業發展、教師如何進行課題研究、如何撰寫論文等問題的論述和解讀,令他大受啟發,產生了極大的觸動。
回來后,在搞好正常教學工作的同時,他對自己十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經驗進行思考、整理,同時對每一堂課的教學情況進行反思。根據當時新教材高一數學(上)新增內容《簡易邏輯》部分內容教師不太好教,學生不太好學的情況,撰寫論文《例說“非P”的真正含義》有幸在省級刊物《數學教學研究》2007年第一期上發表,這個意外解除了他原來對教學研究敬而遠之的神秘。
在這以后到現在的時間里,他邊教邊研,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感想、反思、經驗及時整理,在省級及其以上報刊上發表二十多篇教育教學文章。每寫出一篇體會性文章,每發表一篇論文,他的內心都有一種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勤學苦鉆創新法
張可鋒認為,教育是動態的,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研究教學理念。為了更好地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張可鋒堅持每個月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用于買書,通過讀書,豐富自己。
“要生活幸福,先要讓自己的大腦豐富。”張可鋒幽默地說。在研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時,張可鋒獲得這樣一個啟示: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只是他們的智能優勢領域不同。他從來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而是根據學生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他充分發揮課堂45分鐘的作用,力求使學生對知識理解透徹,記憶準確,掌握牢固,應用嫻熟,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盡量使課堂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深入淺出。
同時,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盡量地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習者的需求和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布置作業力求做到有較強的針對性、層次性。注意搜集資料,篩選資料,力求每一個練習都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將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歸類總結,及時講評,并針對有關情況改進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有相當一部分后進生隨著學習的進步,興趣也廣泛了,求知欲強了,個人情感也和諧了。
“數學課上,張老師的肢體語言、口頭禪總能把我們逗樂,有時會笑倒一片人,我覺得這是張老師與生俱來的特質吧!數學課上,我最喜歡聽的就是張老師講故事,他講的故事總是會和當堂要學習的知識有關聯,我想其他同學也喜歡聽吧。初中三年,我也有一個愛講故事的數學老師兼班主任,聽了三年,沒想到,到了高中又讓我碰上這樣的老師,真好!”張可鋒的學生在周記中如此寫道。
情字當頭重細節
張可鋒從教26年,23年都擔任班主任。作為班主任,他很注重與各科老師的聯系,從各科老師那里及時了解學生的成績變化、上課表現以及思想動態。
在擔任班主任工作的過程中,他除了向身邊同事學習借鑒,還潛心研究陶行知、魏書生、李鎮西等著名教育家的相關論著,在班級管理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管理之路。
他認為教育的過程不是教書育人,而是育人教書,班級管理要面向全體學生,要關愛到每一個人。學生千差萬別,即便有些毛病與缺點,也需要班主任與任課老師的精心培養,對部分問題學生的漠不關心,使部分學生坐在被“遺忘”的角落里暗自悲傷,這是教育的悲哀與失敗。
他常常告誡同事們“別總是記著那幾只白天鵝,千萬不要忘了后面的丑小鴨”。多年來,班里的后進生他一個都不放棄,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照顧,他把每年的高考口號都定為“一個都不能少”,在他的班級里,學生個個積極向上,沒有一個甘心掉隊,甘心落伍,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著。
他曾帶過的2004級5班有這樣一個男孩,原本性格外向但有一段時間突然變得寡言少語,上課無精打采,成績直線下滑。張可鋒發現后,通過以輔導作業為借口,主動接近這個學生。交談得知,學生父母鬧離婚,自己想不開,沒心思學習就去網吧,現在已上網成癮,甚至還有離家出走的念頭。
張可鋒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及時與其父母取得聯系,幾次進行家訪,并多次利用自習、晚飯及周末時間與該同學談心,并告訴他,雖然父母已經離異,但他們都非常愛你,這一點從他們兩人每月搶著給你生活費這件事上就可看出,你現在還小,大人的想法左右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自立、自強,好好學習,早日成才,報答父母對你的愛。
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該同學變了,每天提前到校,最后一個離開教室,上課表現積極,常常在辦公室看到他和老師探討問題。看到這些,張可鋒由衷地高興。在2007年的高考中,這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郵電大學,到大學的第二年,他已是該大學的校學生會主席。
其實像這樣關心學生的例子,在每一屆畢業生中都會有很多。2007級另一名學生劉某在2010年高考前一個多月時父母突然同時發生車禍,父親當場去世,母親重傷住院,扔下他和正在初中就讀的弟弟。張可鋒知道這個消息后,第一時間對劉某進行安撫、寬心,告訴他要堅強,一切困難有學校、有老師和同學幫助解決。
為了不給劉某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張可鋒在他回家處理后事的時間向全班發出倡議,號召全班同學盡自己的所能向劉某獻愛心,并帶頭將自己當時身上僅有的500元捐了出來。
在他的帶動下,班里的50名學生和6名代課老師慷慨解囊,短短的一個下午,籌到善款就多達5200元。學校領導知道后,立即商議決定由校團委牽頭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向劉某獻愛心的活動,在短短的兩天,又籌到全校師生善款兩萬四千多元,基本解決了他大學四年的學費問題。在2010年高考中,劉某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武漢大學。
“他真的對學生非常負責,學生都特別信任他,工作以后有什么問題還會打電話回來咨詢他。”提起張可鋒對學生的好,同事杜老師贊不絕口。
結對幫扶促成長
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興衰,教育的成敗,今天的發展和明天的騰飛都維系在他們身上。培養與指導青年教師,是每一個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的老教師的職責。
慶陽市第一中學安排認真做好“結對幫扶”工作,讓每一位新教師盡快熟悉教材教法,學會先進的教育教學技能技巧,近年來張可鋒指導、培養了任聰麗、杜秉濤等幾位教師,現在已經成為能獨當一面、深受學生愛戴的新秀。
其中,任聰麗老師已獲甘肅省高中數學優質課競賽二等獎、慶陽市高中數學優質課競賽一等獎、慶陽市教學能手等稱號。杜秉濤已是校骨干教師、教壇新秀、慶陽一中政教處副主任、高三年級副主任。
在指導過程中,張可鋒首先是發揮年級備課組的作用。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安排、統一評測試卷,使他們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受益。其次是定期分析教材,分析教材結構、重難點以及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案。再次是上好示范課,用自己的示范課去體現自己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思想。最后是開展聽課活動,就他們在教學中出現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指導。
“教學中各有長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相互受益。在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的過程中,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張可鋒說道。通過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教研活動,他們共同提高了教學水平。
張可鋒努力而熱情的工作贏得了家長和學生的充分認可。有些家長深有感觸地說:“我的孩子能成為張老師班上的學生,我在外打工也就放下心了。”每屆新生開學分班,家長們都相互打聽,甚至托關系走后門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進張可鋒的班,有很多家長用表揚信的形式感謝他對自己孩子的鼓勵、開導和支持,大家都稱贊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老師。
從教二十多年,張可鋒收獲的桃李滿天下,不少學生出國留學,讀研讀博,走上滿意的工作崗位,每每提到他曾經帶過的學生,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用他的話說“這是我一生最大的財富”。
教育是一份愛心事業,在張可鋒26年的教學生涯中,學生們認為能做張老師的學生是自己的幸運,家長們認為,能把孩子放在張老師班上,是自己的幸運;學校認為能有這樣愛崗敬業的老師是學校的幸運。他在學生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在學校同事之間所起的模范帶頭作用,在老百姓之間形成的良好的口碑,正深深地影響著慶陽一中的青年教師。
為了全天下最光輝的事業,張可鋒始終以認真、嚴謹的態度,科學創新的方法,堅持不懈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榮譽面前,張可鋒感覺責任更加重大。他若有所思地告訴記者:榮譽只能說明過去,不代表將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張可鋒把眼光放在更加高遠的地方,一步一個腳印,繼續以自己的辛勤耕耘,守望著學校教育發展的明媚春天。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