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作家,兒童教育理論著述家。現任敦煌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出版有兒童教育著作《幼兒的心理世界》《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小詞典》《幼兒教育詞典》《幼兒教育藝術》《兒童教育哲思哲語》《雀鷇新譚》等。其中,《幼兒心理學》曾被作為西北地區部分中等師范學校教材而使用,《幼兒教育詞典》目前為我國該領域權威工具書,《雀鷇新譚》獲冰心圖書獎。另出版有文學作品多部(篇)。
提出要求也是交談的方式之一。我們在為達到教育孩子的目標而努力時,若沒有教育計劃,沒有對孩子提出要求,就像旅行者沒有指南針和地圖一樣,很容易迷失方向,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父母怎樣向孩子提出要求呢?
一、要他做
要求孩子做什么事,首先要考慮到孩子能否完成,要考慮做這種事對孩子的發展有無幫助,講究要求的合理性。你在公園里要求孩子去摘花,或是在商店里要求孩子偷糖果,當然是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拒絕這種事是完全正當的。你要天性好動的孩子老老實實呆著,不惹一點兒麻煩、不生一點兒事端,孩子自然也受不了,對抗是他們本能的反應。因此,父母所提的要求一定要“合理”——既合乎常理,更合乎情理。
其次,在孩子做事之前,父母要講清完成這一任務的程序和所要達到的目標,給孩子一個清晰、具體的概念,便于他們把事情做好。假若你用手一摸人的額頭就說:“你發燒了。”顯然是欠妥的,理性的做法應該是根據對方的實際狀況提出可行的建議:“你額頭有點兒燙,去量量體溫吧,看看是否有些發燒。”如果你想讓孩子掃地,就要先講清楚以下幾個要素:
1.到哪里去拿掃帚;2.怎樣才能把地掃干凈;3.怎樣把臟物倒出去;4.倒在什么地方;5.最后把掃地的工具再放到什么地方。
這樣有利于孩子完成任務,并且養成好習慣。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任務,父母還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完成任務的計劃、步驟。
再次,要給孩子積極的鼓勵和暗示,樹立孩子完成任務的信心。父母親最好使用這類句子來提要求:
——你一定能把地掃干凈!
——你能自己穿衣服嗎?
——好孩子都會自己洗襪子,你會洗嗎?
——大狗熊才笨呢,連紙船都不會疊。你肯定能疊一只很漂亮的小船。來,疊個看看!
二、不要他做
禁止孩子做某事時,父母一定要講清不讓做的道理。你不準孩子玩火,就要講清楚玩火的壞處。孩子的是非標準同成人有很大差別,他們眼中的世界柔和一團,不存在冷峻的條塊分割,往往不知道哪些是黑哪些是白,哪些是正哪些是反。然而孩子也往往是最守規矩的,當他認知了“線條”——規則,明白了道理,就不會再去做不該做的事。這其中,父母的優劣與否,直接決定了這一過程的艱難抑或順達;“導師”的引導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接納的程度。明智的父母往往給孩子和風細雨般的指引,于潛移默化中植入綠色的種子,使其健康生長,滋養孩子的心田;糊涂的父母常常以暴風驟雨般的命令為武器,試圖直截了當地攫取孩子的馴服,結果卻給孩子的心田植入了叢叢荊棘,時間越久,疼痛越深。
此外,同“要做”一樣,“不要”也需要父母給孩子樹立信心。比如,采用下列口吻與孩子交流:
——我們的小寶寶很懂道理,知道不該做的事就不做。
——小猴子愛偷吃零食,結果怎么也長不胖,你才不亂吃零食呢。
——好孩子都講衛生,不把指頭放在嘴里。
……
當然,黃牌警告也是必要的。父母可以根據情況,指出如果違反要求就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懲罰不等于體罰),而且懲罰一定要兌現,讓孩子明白規則的嚴謹,懂得犯錯必須承擔后果的道理。如果孩子按照要求做了,也不要忘了及時的獎勵。獎勵要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次之,如表揚、愛撫,給他一朵小紅花或是一面小紅旗等等,都會傳遞給孩子滿滿的正能量,使其充分享受到精神的愉悅感。
總之,父母充當著至關重要的向導角色,孩子澄澈如水的眼睛映照出的世界,就是父母日積月累描摹給他們的世界。因此,向孩子提出要求之前,我們做父母的須先審視自己,修正瑕疵,方可手牽孩子,專心致志地做好這門并不簡單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