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敏
怎樣撫慰留守兒童的心靈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6月18日在北京發布,《白皮書》指出,中國當前有6000萬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有15.1%的留守兒童,即近1000萬的孩子一年到頭(包括春節)見不到父母;一年連一次父母的電話都接不到的孩子占到4.3%,近260萬;一年只聯系一兩次的有885萬;3個月一次的有1519萬。另外,如果保證不了每3個月見一次,孩子對于現在生存狀況的焦慮,即“煩亂度”會陡然提升。而父母通過電話等方式跟孩子保持聯系、適量的閱讀、玩耍等將有助改善留守兒童的“煩亂度”和“迷茫度”,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指標。調查人員呼吁留守兒童所在地學校、教師、公益機構和民政相關部門重點留意和重點幫扶“高危留守兒童”。那么,我們如何真正建立留守兒童社會關愛服務體系,其心靈如何撫慰,又由誰撫慰呢?
近幾十年來,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農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土地,農村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
雖然留守兒童問題得到了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這種關注還遠遠不夠,有關留守兒童非自然死亡等問題不時觸動著社會的神經,引發媒體和公眾的討論,但多是一陣喧鬧過后,就歸于沉寂,在下一個時間節點來臨或新聞事件發生后,又會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
事實上,無論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還是留守兒童都需要得到關注。這種關注不僅是輿論上的,更應是行動上的,不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心理上的。尤其對于留守兒童,讓他們擁有一片溫馨的心靈家園更為重要。
撫慰留守兒童的心靈,并非一家一言可以做到。坐而論道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依賴一方也只是推卸責任的舉動。
留守兒童的教育從表面上看是家長、學校的責任,如果將其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語境下,則是一種政府責任、社會責任。
要消除留守兒童的焦慮心理,讓他們獲得心靈家園,需要政策扶持、機制保障、輿論引導、公眾參與。
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上,政府部門應當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輿論宣傳等引導社會公眾關注留守兒童健康發展,強化城市學校與鄉村學校的互動交流,將志愿者服務鄉村學校常態化,為鄉村學校配備心理教師,發揮鄉村少年宮、“留守兒童之家”的作用,讓數千萬留守兒童能夠擁有“代理爸爸”、“代理媽媽”。
其重點則在于利用農村基層組織為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提供便利,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找到家的感覺。并通過政策傾斜等引導企業在獲取經濟效益后不忘回報社會,關注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讓他們能夠回鄉探親、回家過年。同時,要大力發展當地經濟,為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提供便利條件。
只有發揮出政府、社會、學校、企業等的合力作用,建立起留守兒童長效關愛機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當然,要撫慰留守兒童的心靈,與其有著天然親緣關系的家長更是責無旁貸。撫慰孩子心靈最好的藥方就是父母陪伴。但這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卻是金錢都無法買來的奢侈品。
事實上,對于留守兒童的親情陪伴并非只是回家過年或者打電話,也可以是網絡視頻聊天、寫信、寄照片等。凡此種種,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與父母的心是連在一起的,父母是關心自己的,而這種關心不僅僅限于學習。
如果留守兒童受傷的心靈不能治愈,當父母“衣錦還鄉”想陪伴孩子,他們已經在不經意間長大,或叛逆,或自卑,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
莊稼耽誤了,一年沒有收成,孩子耽誤了,可就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