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民
【關鍵詞】 教育現代化;校本教研;學習型校園;課
程體系;“經權課堂”建設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032—01
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外學者圍繞學校課程進行的科學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新應用,使許多中小學校進行“分層教學”、“小班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探索。學校如何在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上面向教育現代化,開展校本教研探索勢在必行。
一、打造學習型校園 ,夯實校本教研的基礎
教育現代化,就是用現代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技術武裝人,使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內容、方法與手段以及校舍、設備,逐步提高到現代的世界先進水平,培養出適應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新型勞動者和高素質人才。在強調內涵發展的今天,學校首先要建設一個民主的學習共同體,通過學習凝聚先進教育理念和學校共同愿景,提高教師自身的修養。為此,我校在校本教研中提出了“教師博約兼資、文行并美”的規范,加強業務理論學習,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組織,把學習作為一項硬性任務逐步讓讀書成為自覺習慣,成為風尚,通過學習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人文素養。在學習型校園建設中,我們還把打造一支德藝雙馨的教師隊伍作為奮斗目標,把師德修煉的基本要求固化為行為模式和崇高追求,始終在引導教師從人文精神、自我意識、實踐知識、教學智慧、創新意識、教師幸福等方面著力,達到師德修煉的目的。
二、創設教研載體,建立學習自主的課程體系
課程與課堂是實現教育與教學目標的主要渠道與基本途徑,一所現代化教育學校,只有建設校本課程體系,學校的特色和文化內涵才能顯現出來。我校作為甘肅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建設示范校,始終堅持建立以校為本的課程體系,學校開設科學實驗、繪畫、書法、器樂、聲樂、舞蹈、演講、陶藝、剪紙、球類運動、心理健康和社會實踐等活動課程,有的以社團形式組織,有的以興趣特長模式進行。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修,與必修的學科課程互為補充,構建“課堂+舞臺+社團”的課程實施模式。除了學科課程外,還注意把握活動課程、隱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等四類課程體系的開發,研究并不斷改進四類課程的建設和實施,既開發學生智力、增長智慧,又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需求。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把學生所處的現實生活和社會情境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同時注重課程形態的多樣性和變化性,使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在動態生成中不斷提煉、優化、沉淀為校園文化。我們成立了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定期舉辦研討班、家庭教育問題培訓班,在此基礎上,還成立了班級、年級、學校三級家長委員會,特設“校長接待日”和校長熱線,邀請家長參與教育教學開放周和評教評學活動,接受家長的檢閱和監督。學校每學年要組織學生進行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活動、遠足拉練活動,帶領學生到農業高科技示范園、滲金山森林公園親身體驗,貼近大自然,鍛煉意志,培養品格。創新德育假期作業,在假期中要求學生了解天水名勝古跡,調查了解社區老年人的生活、幫助家長管理家庭事務、調查全市物價升降情況、讀優秀名著,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假期生活,又鍛煉了他們的綜合能力。
三、打造“經權課堂”,為校本教研提供理念引領
進入信息化時代,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只有突出特色,走多樣化教學、多樣化發展的路子才會取得實效。我校通過總結提煉十多年來課堂教學的經驗,并借鑒其他兄弟學校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構建“經權課堂”的教學理念。“經”就是經典,就是經常,就是原則,就是規律,就是儒家所說的經典和不變。“權”就是權宜、權且、權衡、變通和變化。一堂課什么不變?學生不變,教好課的目標不變,精品優質課堂的追求不變,讓全體學生在有限時間獲得最多知識得到最大提升的宗旨不變。但授課風格、授課形式、授課角度以及授課方式方法可以轉變,不拘泥于一種,學生的學習和接受能力可以改變,教師的理念和思維更可以改變……
“經權課堂”是一把鑰匙,能開啟教育者思維的“閘門”;“經權課堂”也是一個哲學命題,其中蘊涵著最簡單樸素卻又最博大精深的智慧。做人,“有經有權”是智者;教學,“有經有權”是藝術,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我們從來不固步自封,不拘泥舊有的經驗和固化的模式,而是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取他人之長,借他山之石,創自家風格,并不斷推陳出新,不斷提高課堂效率。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