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溪


【摘要】本研究對某省3個市4所幼兒園5個大班的幼兒的日常對話情況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調查,共收集到對話案例492件,對話語句2001條。統計分析表明,幼兒之間的對話大致可分為日常生活對話、游戲活動對話、炫耀攀比對話、意外事件對話、征求回應對話、物質材料對話、探討學習對話等。其中,圍繞物質材料的對話次數最多,圍繞游戲活動的對話時間最長。為幫助幼兒建構有意義的對話,教師可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組織幼兒開展充分的交流,以幫助幼兒通過傾聽找到“對話主題”,并組織幼兒開展專門的以“對話”為主要學習方式的集體教學活動。
【關鍵詞】幼兒;對話;意義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5)07/08-0006-04
“人總是處在與他人的聯系之中,自我與他人的對話構成了生命的存在。”〔1〕對話存在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是幼兒獲取經驗、學習知識的方式,是幼兒成長、體驗世界的方式。
一、對話的意義
(一)對話是幼兒文化并喻和文化建構的主要方式
瑪格麗特·米德在她的經典著作《文化與承諾》一書中,將人類的文化劃分為三種類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她認為,我們現在正處于并喻文化為主流文化的時代。并喻文化是指在同齡人之間以平行的方向傳遞文化,即同輩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同伴是幼兒的良師益友,幼兒之間可通過相互學習而獲得發展。
(二)對話是幼兒認知和思維發展的重要因素
蘇格拉底曾用“產婆術”啟迪眾人,產婆術就是指對話。在對話中,人們被詢問、被質疑、被啟發。在蘇格拉底看來,對話是認識世界和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徑。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很多時候也是通過和同伴的對話獲得的,在對話中幼兒產生疑問、尋求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豐富了自身的知識經驗,拓展了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巴赫金認為,“恰是在不同聲音、不同意識互相交往的連接點上,思想才得以產生”。〔2〕維果茨基也認為,思維不是在言語中表現出來的,而是通過言語實現的。〔3〕費爾巴哈指出,“問和答,是最初的思維活動。社會初始階段,思維需要兩個人才能產生。只有當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后,人才將自己雙重化。因此,在一切古老和感性的民族里,思維和說話是一回事”。〔4〕
因此,可以認為,幼兒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是通過對話實現的。有研究指出,有效的信息交流、愉快的交談及平等的溝通能豐富幼兒的語言,從而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此外,對話還能幫助幼兒傳遞他們的知識經驗,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等。因此,對話對幼兒的發展十分重要。
二、幼兒對話的類型及次數、時間分布
研究者對某省3個市4所幼兒園5個大班的幼兒的日常對話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調查,共收集到對話案例492件,對話語句2001條。研究者對這些記錄下來的對話內容從對話的類型、次數及時間分布等方面進行了梳理。
(一)幼兒對話的類型
1.日常生活對話
日常生活對話主要是指幼兒圍繞著日常生活而展開的一系列對話。
嘟嘟:“我買了四種顏色的(玩具保齡球),其中有紅色的。”
悅悅:“打保齡球要用三個手指頭,我有時候能全部打完,有時候只能打到一個,一共有10個球。”
2.游戲活動對話
游戲活動對話的主題往往是幼兒正在進行著的游戲活動。
宇衡:“急降落,當當當!”
子珩:“火箭要在火箭臺上起飛的!10、9、8……砰砰砰。”
宇衡:“飛機來了,這個是高式飛機。”
3.炫耀攀比對話
炫耀攀比對話是指幼兒為了炫耀自己擁有的物品或曾經做過的事情等而展開的對話。
佳祺:“下半年我就要去小學了。”
可可:“我能去育才小學,我姐姐也在那里上學。”
佳祺:“我也有姐姐在育才小學。”
4.意外事件對話
當在幼兒園生活中遇到一些偶發的意外事件時,幼兒也會產生對話。
葛晉:“掛毛巾那里有一只蒼蠅。”
丹丹:“真的?”
葛晉:“不要放它出來,不然你會后悔的。”
5.征求回應對話
征求回應對話指的是幼兒征求同伴意見或對同伴提出的意見作出回應,例如尋求幫助等。
桂桂:“我不會畫螃蟹。”
晴晴:“我會畫,要不要我幫你?這是螃蟹的前爪,螃蟹的眼睛長在腦袋上面。”
葛晉:“你會畫水母么?”
云灝:“會啊,一個半圓、幾條彎曲的線,你看,水母畫好啦!”
6.物質材料對話
物質材料對話是指幼兒圍繞當前使用的物質材料展開的討論,物質材料通常包括餐具、食物、圖書、玩具、影片等等。
師雨:“宇衡,這是我的《大耳朵圖圖》。”
宇衡:“給我看看,給我看看。(〔唱〕大大耳朵,笨手又笨腳,跑步像陀螺,一動小腦筋,總是出錯,想要做好事,但總闖禍。)”
7.探討學習對話
探討學習對話是指幼兒基于探討和學習某種事物而展開的對話。
云灝:“8加8等于16。”
友友:“那62加62呢?”
云灝:“等于124。”
友友:“對,70加70呢?”
云灝:“等于200。”
友友:“70加70等于140。”
云灝:“100乘100等于10000。”
友友:“100乘100等于10000,1000乘1000等于1000000,10000減10000等于0。”
云灝:“那100減18塊7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