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富杰
一、 導趣樂學,多樣靈活
下筆寫作前的精彩導入非常重要,所以每次作文課教師根據習作的內容精心設計導入語,導入語或設疑, 或激情, 或創設情景, 以此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例如講故事。提到聽故事,沒有一個孩子不感興趣的。在導入時,教師可通過對一個歷史片段的描繪,一篇美妙童話的講述,一件感人至深的親身經歷,一段優美的傳說等,花極短的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誘導學生進入特定的環境中,使他們充滿對文學的渴望與追求,激發他們“我要說”“我要寫”的欲望。又如,“XX我想對你說”作文指導課時,我問:在你心目中,最喜歡的人是誰?學生立刻竊竊私語起來,有的說喜歡爸爸、有的說喜歡媽媽......接著問:你為什么喜歡這個人?學生便開始回想人物的語言、形象、特殊事例,回想當時的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情景。簡短的兩句話就把學生的思維如磁鐵般地吸引到作文上來。
二、導思善學,學以致用
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才能打開兒童創作的源泉, 最主要是激發寫作的興趣,把“老師要求學生寫”機動靈活地轉化為“學生自己要寫”。
1. 打開思路,布局謀篇。在這里,教師指導學生總結情景中的所感所悟,從文章的章法入手,指導小學生快速打開思路,快速布局謀篇。結合習作的內容,指導小學生選擇一種寫作格式,引導想像,快速地畫出思維導圖。教師順勢予以點撥:哪里要過渡、照應,怎樣開頭、結尾,何處是細節描寫、靜態描寫或動態描寫,等等。
2. 范文引路,讀中學寫。對于小學生,那怕是高年級學生來講, 我們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 學習其寫作方法。作文對他們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事物, “寫作本身并不容易, 因為學生的作文水平往往是其諸方面素質的綜合反映, 不僅是語文素養, 還包括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等”。這樣一個語文的“重頭戲”,如果讓剛剛接觸到寫作的學生獨自閉門造車, 那“造車”的速度一定很慢, 而且所造之車也一定不倫不類。小組合作作文的方式恰能較好地解決這兩個問題。
3. 小組合作,輕松教學。小組合作過程中, 前后鄰座的四位同學為一個習作小組,相互討論, 相互點撥, 相互激發,合作構思。由小組長主持,在合作小組內以合作談話的方式,交流和思考怎樣安排文章的篇章結構、段落層次和詳略處理等內容。首先,根據每個學生自己的構思畫好思維心導圖,大致想好怎樣組織材料,落實重點;然后,同一小組的同學圍坐在一起,逐個交流自己的思路,其他人在傾聽的基礎上對交流者的內容提出意見和建議;最后,在充分交流討論的基礎上修正已有的提綱和思路,這樣構思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三、導評活學,共享共進
以往常規的作文修改大多是在班集體中針對個別同學的作文師生共同評議, 這樣的修改對其他同學的啟發往往不太大。如果僅僅是在小組中修改, 由于學生受知識、能力的限制,也很難完全找出自己習作中的優缺點。所以把兩種修改方法進行結合, 先小組修改, 主要是找出一些錯別字、病句、不通順的句子等等, 然后在集體中交流, 主要是評議選取的材料是否典型, 段落之間是否連貫, 中心是否突出等等。
小組中修改作文的具體做法是, 四位同學輪流讀草稿, 一位同學讀的時候, 其他三位同學靜靜地聽, 在聽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 可以立即叫停朗讀的同學, 說出自己的疑問, 在小組中研究、討論,直到大家都滿意。然后其他三位同學依次朗讀每次修改后的草稿, 讀一遍, 修改一次。在這一環節中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最后, 老師再選取兩至三個自己在巡查指導過程中發現優缺點具有代表性的小組在班級中展示交流, 由小組長朗讀作文, 接受大家的評議和質疑, 該小組所有成員都有權利和義務答疑解惑, 教師最后做總評。各小組根據剛才同學和老師講到的一些情況再次修改并最終定稿。其他三位同學把草稿謄寫在作文簿上, 小組長則謄寫到老師發給的作文紙上, 四位同學都在這張作文紙上署名后張貼到教室外面的櫥窗里展覽, 接受其他班級同學的評議,共享共進。
小組合作互評互改模式,剛開始實行時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相對多一些,頭緒也比較雜亂,但這種評改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它不但會刺激學生潛在的創作欲望,而且會順理成章地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評價權在學生自己手中,誰不想在同學面前露一手?只要教師引導得當,作文評改就不再是“燙手的山芋”,學生的寫作也就不再是“唉聲嘆氣”。這種模式運用熟練之后,教師就可以放權給學生,讓學生輕松而愉快地完成寫作和評改的任務。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