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思潔

體位性低血壓是由于體位的改變,如從平臥位或蹲位突然轉為直立,或者是長時間站立引發的低血壓現象,患者會有站立不穩、視力模糊、頭暈目眩、軟弱無力等癥狀,嚴重時會發生暈厥。
體位性低血壓是怎么
回事?
據報道,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有15%~20%的人患有體位性低血壓,這有礙于他們的生活質量,并且使摔傷、骨折的危險性增高。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部分年輕人或中年人在突然站立時也發生眼前發黑、心悸、暈厥甚至摔傷,這同樣源于體位性低血壓,在運動醫學界也被稱為直立性調節障礙。
健康人的動脈血壓隨著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有規律地波動,一定高度的動脈血壓,是推動血液循環和保持各器官組織足夠血流量的重要條件。心室肌收縮是推動血液循環的動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血管和心室的順應性逐漸降低,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變差,體位性低血壓有隨年齡增長發生率增高的現象,體位改變引起的血壓突然下降會使缺血的危險性增加。因而會影響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美國一項研究表明,體位性低血壓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
檢查自己是否有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危險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在安靜狀態下,使用血壓計測量平臥位血壓,然后緊接著呈站立位,再測量血壓,此時如果收縮壓(高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或者舒張壓(低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便可能患有體位性低血壓。需要在日常生活和運動中加以注意。
合理運動預防體位性
低血壓
合理的運動對改善和預防體位性低血壓有一定的意義。
首先,體育鍛煉可改善人體對血壓的調節能力。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經常進行適宜的運動可以改善高血壓現象。其實,運動對血壓的調節是雙向的,主要機理是,運動能夠通過改善血管壁的彈性,降低外周循環阻力,使血管隨年齡增長逐漸硬化的速度減慢,從而改善人體調節血壓的能力,這對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是一種長期的效應。
第二,適宜的運動可以提高心室肌力量,增強人的心臟功能,保證人體在活(運)動時有足夠的血流供應。再有,體育鍛煉使下肢肌肉力量增強,肌纖維粗壯,肌肉收縮時可對肌肉內和肌肉間的靜脈發生有力的擠壓,對靜脈回流起著“泵”的作用,使回心血流加快,血量增多,從而有利于防止體位突然改變時發生低血壓的現象。而從不進行體育鍛煉,下肢過于纖細,“肌肉泵”的作用明顯降低,就容易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動脈血壓降低。
研究發現,發生體位性低血壓者一般都缺乏鍛煉,脈弱體虛,尤其是那些發生過體位性低血壓的年輕人。所以,可以從強壯體質入手,堅持進行體育鍛煉。事實證明,這不僅可以增強人的體質,還可以有效地降低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率。
再有,體育運動可以增強人體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狀態,減緩精神壓力,消除抑郁情緒,這有利于對抗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預防體位性低血壓運動小處方
建議受體位性低血壓困擾的朋友們嘗試進行一些積極的體育鍛煉,但應注意選擇適宜的運動手段,如不要做體位變動過大、頻繁低頭的運動,一般來說以中、低強度,動作舒緩、簡單的體育項目增強體能,如太極拳、快步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要添加一定量的肌肉力量練習。下面介紹幾種簡便易行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 頭頸后仰練習。要點是動作要緩慢,練習的次數和動作幅度量力而行。坐位,頭部后仰,停頓片刻后,還原正位后頭部向上伸,肩部下沉,放松,再重復做。此練習可加強頸部肌肉力量和靈活性,也有利于改善背部肌肉和韌帶力量。
2.靜立收縮腿部肌肉練習。方法是:手扶桌沿,挺直腰背站立,腿部進行有節奏的肌肉收縮運動,每組10次(或根據體力選擇次數),3組。
這有利于通過下肢肌肉的有力收縮,加強血液回心速度,從而改善低血壓現象。如果站立時有頭暈現象,也可以臥位進行,逐漸過渡到能站立完成。
3. 手臂開合練習。方法是:站立或坐位,腰背挺直,兩臂前伸,合攏后分別向兩側盡量展開后停頓片刻,再緩慢合攏,重復6~10次,3組。此法有利于改善胸肌和肩帶肌力量。
4.小腿肌肉練習。方法是:坐在椅子上,挺直腰背,雙手交叉扶住上臂,腿伸直,進行有節奏的勾足尖(屈踝),每組10次,3組。小腿肌肉力量的改善,特別是踝關節靈活性和力量的提高,不僅有利于肌肉泵作用,還可預防跌倒。
上述練習最好聯合使用,方法是每個動作做6~10次,進行深呼吸5次,為1組,每日練習3~5組。如果能在練習前進行一些有氧耐力的練習,如快步走20分鐘再進行這樣的肌肉練習,那就好上加好了。
一般來說,經過6~8周的鍛煉,您就會感到身體輕快,肌肉緊實,也許體位性低血壓就不藥而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