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9月7日到9日。白露節氣正處在金秋收獲的季節,也預示著天氣開始轉涼。這時炎夏已逝,暑氣漸消,天高氣爽,云淡風輕。盡管天氣逐漸涼下來,但白露之后天氣冷暖多變,特別是早晚更添幾分涼意,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本文就給您介紹一些白露時節的養生法,供大家參考借鑒。
春捂秋凍 泡腳養生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時節,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中醫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也就是說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了。另外,白露之后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如果這時候貪食寒涼,更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禁忌。
白露時,春捂秋凍是一條經典的養生保健要訣。因為天氣變涼,人體毛孔要閉合起來防著涼,如果過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會因為受熱而開放,突然降溫帶來的寒氣就容易透過毛孔傷人。因此,不建議過早添加衣物。
需要注意的是,秋凍不可凍腳。天氣變涼,腳的保暖工作不能忽視。因為腳上分布著人體的6條重要經脈,并且腳遠離心臟,血液循環最為不暢。傳統養生也非常重視“腳暖腿不涼,腿暖身不寒”的理念。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癥的元兇。
隨著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乏力等癥狀,從中醫來講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養生專家建議,從白露起,應注意補養腎氣,可以堅持晚上泡腳,用溫水泡,水要沒過腳腕,時間在15~3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泡腳的同時把耳朵和腰部搓熱,腎開竅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區,聯系著全身每一個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
喝粥養肺 祛涼防燥
白露時節,秋燥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會出現咽干口苦、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的現象。中醫認為,這是肺氣大腸相表里、肺主皮毛的緣故。因此,從飲食上看,應注意滋陰,此時養生應“順四時”。秋季對應的是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喜潤不喜燥”,所以白露季節不能一味進補。專家建議在飲食調節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
飲食上,建議要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黃色蔬菜,比如南瓜、胡蘿卜等。另外,吃一些綠葉蔬菜補足維生素C也很有必要,如芥蘭、菠菜、綠菜花等。
白露時節的適宜膳食有蓮子百合粥、銀杏雞丁、山藥等,這些飲食有清肺潤燥、止咳平喘、補養氣血、健脾補腎的功效。有哮喘、氣管炎、咽炎以及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盡量少吃帶魚、螃蟹、蝦類、韭菜、生冷食物、腌制菜品和過于甘肥油膩的食物。中醫認為,海產品多為大寒之品,易傷脾胃,腸胃功能不好的人應少吃或不吃海鮮。而多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則會影響肺、大便和皮膚。
白露時節,很多人認為炎熱的夏季已過去,秋冬季節已經到來,所以剛到秋天,就開始“貼秋膘”大量進補,卻忽略了季節性的易發病,如秋天好發的過敏性鼻炎、氣管炎和哮喘等,所以在進補的同時要因人而異。特別是對于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對于體虛者,這時候最好通過食補代替藥補,而食補首推粥。
養生專家稱,白露季節,早晨喝碗粥,既能治秋涼,又能防秋燥。如銀耳粥、蓮米粥、芝麻粥、紅棗粥、紅薯粥、玉米粥等。下面介紹幾款養生粥的做法,供大家參考。
沙參枸杞粥
原料:沙參15~20克,枸杞15~20克,玫瑰花3~5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制作:沙參煎汁去渣,以藥汁與枸杞、粳米同入砂鍋,再加水適量,用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玫瑰花、冰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養血明目。
人參百合粥
原料:人參3克,鮮百合15~25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制作:人參研末,百合剝開,洗凈切碎,與粳米同入砂鍋,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益氣滋陰,潤肺安神。
大棗烏梅湯
原料:大棗20克,烏梅20克,冰糖適量。
制作:大棗、烏梅洗凈,入砂鍋加水適量,文火煎取濃汁,兌入冰糖溶化即成。
功效:滋陰,益氣,斂汗。
豬肺蟲草湯
原料:豬肺250克,冬蟲夏草15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制作: 豬肺除去血污,清洗干凈,切成小塊,與冬蟲夏草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燉湯,待豬肺熟爛后,加入少許精鹽、味精調味,飲湯食肺。
功效:補肺腎,止咳喘。
鯽魚紅糖甜杏湯
原料:鯽魚1條(約500克),甜杏仁12克,紅糖適量。
制作:鯽魚去掉鱗、腮,剖除內臟洗干凈,切成幾塊,與杏仁、紅糖一并熬湯,魚熟后即可飲湯食魚(可稍拌醬油)。
功效:益氣健脾,滋陰理肺。
貝母甲魚
原料:活甲魚1只(約500~1000克),川貝母5克,料酒、細蔥、花椒粉、味精、精鹽各適量。
制作:甲魚放入溫熱水中,使其排盡尿,然后剁去頭,剖除內臟,清洗干凈,放入蒸缽中,加水適量,放入貝母、料酒、花椒粉、細蔥、味精、精鹽,以武火蒸熟即成。
功效:滋陰補肺,化痰止咳。
南沙參煮蛋
原料:南沙參50克,雞蛋2個。
制作:南沙參與雞蛋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煎煮,待蛋熟后,取出剝去殼,再放入藥湯中稍煮即成,飲湯食蛋。
功效:滋陰,降火,止痛。
雙參酒
原料:西洋參30克,沙參20克,麥門冬20克,黃酒800克。
制作:西洋參、沙參碎成小段,麥門冬碎細,共裝入小壇內,將黃酒全部倒入藥壇,置爐上用文火煮沸,取下待冷,加蓋密封,置放于陰涼干燥處,每日搖動數下,經7天后開封,加涼開水200毫升,攪拌勻,再用細紗布過濾一遍,收入干凈瓶中。
功效:滋陰益氣,生津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