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郭書亞 尚賞等


摘要:研究了橋玉8號種植密度對其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結果表明:密度對橋玉8號的行粒數和千粒重影響較大,尤其當密度大于9.00萬株/hm2時,兩者顯著下降,而其對穗粗和穗行數影響較小;豫東地區,該品種的適宜密度為8.25萬~9.00萬株/hm2。
關鍵詞:橋玉8號;玉米;種植密度;穗部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Q78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5)08-0046-03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Qiaoyu 8 cor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s per row and the 1 000-gain weight of Qiaoyu 8 were mo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planting density, both of whic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articularly 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was more than 90 000 plants per hectare. The ear diameter and rows per ear were less influenced by planting density. The planting densities of 82 500~90 000 plants per hectare were more suitable for Qiaoyu 8 in easter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Qiaoyu 8; Corn; Planting density; Ear characters; Yield
種植密度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1~3],前人研究表明[4,5],在一定密度范圍內,玉米產量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超過一定的密度后,產量會隨著密度的增加而減少。因此不同玉米品種在不同地區的最適密度是歷來玉米栽培中的關鍵問題。由于玉米種植的最適密度會受到當地水肥條件、生態條件、品種、栽培措施以及耕種方式等因素的影響[1~11],因此,研究某類型品種在一定生態條件和生產水平下的最適密度尤其重要。以商丘為代表的豫東地區土壤水肥條件較好,雨熱同期,玉米增產潛力大,但由于不適宜的種植密度和栽培措施,該地區玉米產量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橋玉8號作為豎葉、早熟品種是豫東地區主栽品種和區試對照品種,但對其種植密度研究較少,因此本試驗擬通過研究不同種植密度對橋玉8號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找出該品種的適宜密度,為其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一定的理論和技術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4年在夏邑縣會亭鎮崔樓村(34°06′N,116°04′E)進行。試驗區常年平均日照2 200~2 400 h,平均氣溫14℃,降水量680 mm左右,玉米生長季(6~9月)降水占65%左右。試驗田為黃潮土,質地中壤,耕層(0~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12.8 g/kg、堿解氮89.0 mg/kg、速效磷12.2 mg/kg、速效鉀138.0 mg/kg。前茬小麥產量7 200 kg/hm2。
1.2 試驗方法
試驗采取單因子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種植密度在5.25萬~12.00萬株/hm2間設10個處理,密度梯度為0.75萬株/hm2。10行區,小區面積30 m2,等行距種植。收獲中間兩行計產,同時每小區取代表株10株供室內考種,測定玉米的穗長、穗粗、禿尖長、穗行數、行粒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穗粗和穗行數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密度的增加,穗粗和穗行數逐漸減少。5.25萬株/hm2下穗粗為4.77 cm,與6.00萬株/hm2處理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其它密度處理。除12.00萬株/hm2外,不同密度下穗行數差異不顯著。綜上所述,密度對穗粗和穗行數的影響較小,主要是由于玉米穗軸和穗行數的分化在拔節期就已經完成,而此時密度對玉米群體的光合和水肥影響還不太突出。
2.2 對穗長和行粒數的影響
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密度的增加,行粒數和穗長逐漸減少。不同密度下,穗長由5.25萬株/hm2下的20.7 cm逐漸減少到12.00萬株/hm2下的12.8 cm,相差7.9 cm,低密度下穗長顯著高于高密度;行粒數由5.25萬株/hm2下的43.8粒減少到12.00萬株/hm2下的24.4粒,相差19.4粒,當密度大于9.00萬/hm2時,行粒數迅速下降,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綜上所述,密度對穗長和行粒數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一是后期密度過高會造成雌蕊的發育、授粉受到嚴重影響,二是密度過大影響植物的光合和水肥的吸收,植株間競爭激烈,造成玉米灌漿結實不良。
2.3 對禿尖長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隨著密度的增加,禿尖逐漸增加。禿尖長由5.25萬株/hm2下的0.86 cm增加到12.00萬株/hm2下的3.12 cm,相差2.26 cm,高密度禿尖長顯著高于低密度,主要因為隨著密度增加,玉米雌穗頂端花絲伸出較晚或不能伸出,造成授粉和結實不良。
2.4 對千粒重的影響
由表1可見,隨著密度的增加,千粒重逐漸減少,由5.25萬株/hm2下的352.3 g減少到12.00萬株/hm2下的306.9 g,相差45.4 g;當密度大于9.00萬/hm2時,千粒重迅速下降,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低密度下千粒重顯著高于高密度。說明密度的增加會導致玉米光合作用差和水肥供應不足,影響灌漿結實,造成千粒重下降。endprint
2.5 對產量的影響
對玉米產量和密度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產量和密度的回歸曲線(圖1),回歸方程為:Y產量=-1923.231+3222.561X-189.272X2,r=0.9347。由此曲線得知,當密度為8.513萬株/hm2時,玉米產量最高。而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密度的增加,玉米產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拋物線趨勢,當密度為9.00萬株/hm2時產量最高,其次為8.25萬株/hm2處理,兩者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其它密度處理。綜上所述,當密度為8.25萬~9.00萬株/hm2時,橋玉8號產量高,低于此密度時,產量隨密度增加而增加,高于此密度時,產量隨密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密度對玉米產量影響很大,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密度對玉米的穗粗和穗行數影響較小,除最高密度外,其它各密度間差異不顯著,而密度對穗長、行粒數、禿尖長和千粒重影響明顯,隨著密度的增加升降趨勢明顯,尤其是當密度大于9.00萬株/hm2時,穗長、行粒數和千粒重迅速下降,禿尖長迅速增加。對玉米產量和密度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最適密度為8.513萬株/hm2;試驗中密度9.00萬株/hm2時產量最高,其次為8.25萬株/hm2處理,兩者顯著高于其它密度處理。因此,在商丘為代表的豫東地區,橋玉8號的適宜種植密度為8.25萬~9.00萬株/hm2。
參 考 文 獻:
[1]莫惠棟,梁之材. 種植密度和作物產量——產量和密度的數量關系及其分析[J]. 作物學報,1980,6(2):65-75.
[2] 楊世民,廖爾華,袁繼超,等. 玉米密度與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關系的研究[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0,18(4):322-324.
[3] 張新,王振華,宋中立,等. 鄭單21不同密度與產量及構成因素關系的研究[J]. 玉米科學,2005,13(1):106-107.
[4] 佟屏亞,程延年. 玉米密度與產量因素關系的研究[J]. 北京農業科學,1995(1):28-31.
[5] 趙化春,韓萍. 玉米栽培的適宜密度問題[J]. 玉米科學,2001,11(增刊):34-38.
[6] 梁嘉陵. 丘陵區川谷地玉米最佳群體結構模式的研究[J]. 玉米科學,1996,4(4):54-56.
[7] 楊國虎,李新,王承蓮,等. 種植密度影響玉米產量及部分產量相關性狀的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06,15(5):57-60,64.
[8] 陳傳永,侯玉虹,孫銳,等. 密植對不同玉米品種產量性能的影響及其耐密性分析[J].作物學報,2010,36(7):1153-1160.
[9] 史向遠,周靜,張曉晨,等. 不同種植密度對旱地玉米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 山西農業科學,2012,40(5):459-461,469.
[10]鄭毅,張立軍,崔振海,等. 種植密度對不同株型夏玉米冠層結構和光合勢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0(3):116-118,121.
[11]胡昌浩,董樹亭,岳壽松,等. 高產夏玉米群體光合速率與產量關系的研究[J]. 作物學報,1993,19(1):63-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