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浩 蘭岳云 梁雪松



摘要: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存在定位不準、類同化等突出問題,從而導致本科大學生職業適應性差、就業困難及行業人才流失。根據戰略缺口理論的假說,高校和企業因“戰略缺口”而締結戰略聯盟,不僅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學校自身發展及其職能拓展的需要。對高等教育校企聯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職業適應性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改革的主要意義在于使學校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戰略缺口 校企聯盟 職業適應 培養模式
校企聯盟協同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時代的需要。教育成效不應只看學生是否能準確填寫標準答案,更要看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為了貫徹和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指導意見》來積極推動校企聯盟的構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強調實踐教學是人才,養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當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是統一強化理論與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體系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突顯出來,不斷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事實上,應用型教育對于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校企聯盟合作動因的提出:戰略缺口假說
戰略缺口理論是由著名管理學家泰吉(T.T.Tyejee)和奧蘭德(G.E.Osland)提出,發現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完全依靠自有資源和能力取得的戰略業績與其戰略目標之間存在一個缺口(一定的差距),即戰略缺口。戰略缺口的存在使得企業完全依靠自有資源和能力自我發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而通過戰略聯盟可使各方的優勢互補,并實現各自的戰略目標,因此戰略聯盟成為企業“填平”戰略缺口的重要途徑。
將“戰略缺口”理論用于高校培養人才方面可以看出,由于“戰略缺口”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也限制了高校走一切依靠自身資源和能力自我發展的道路,在客觀上要求與企業雙方走合作的道路。而且雙方的“戰略缺口”越大,參與戰略聯盟的動力就越強烈。按照這一理論,高校為了培養職業適應性強的應用型人才、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而需要儲備人才,雙方都是為了達到最大目標和效益而選擇戰略聯盟。當一方獨立進行時,由于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有限,實現費用太高會使其難以參與市場競爭,通過戰略聯盟實現雙方資源優勢互補,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費用,實現各自的需求和目標(圖1)。
二、職業適應性人才培養的平臺:校企聯盟
(一)校企聯盟
校企聯盟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的一個深化和提升(表1),這種合作有利于校企雙方長期獲得聯盟伙伴的異質資源,有利于校企雙方的資源的雙向流動和深度融合,從而促進聯盟各方提升已有能力并產生新的能力。聯盟各方仍舊保持著原有各自的獨立性,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標,只是兩個不同知識源間的知識和資源的互補、利用和再造,是戰略性地進行合作。
校企聯盟的直接動因可以歸納為校企共贏。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一是可以滿足雙方的各自目標。可將學校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和企業追求經濟利益極大化二者有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校企聯盟可以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創造協同效應。
二是可以降低雙方的經營成本。通過聯盟加深彼此依賴程度,增強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獲得自己原先不具有的知識或資源,為自身的發展和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是可以使雙方文化互相滲透。學校可以把企業文化融入到教學和實踐中,按照企業文化的要求培養學生;企業可以通過學校提煉核心文化、提升企業形象和知名度,打造文化品牌。校企聯盟形成的文化互動效應也會極大豐富企業的文化內涵。
四是可以應對日益劇烈的市場競爭。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使高校間在生源、師資、科研以及在學生就業等方面的競爭已呈白熱化趨勢。同樣,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人才也是必要的條件。因此,校企聯盟是必由之路。
因此,通過戰略聯盟這一平臺,學校可以加強與聯盟單位的溝通,緩解設計人才培養與需求的不匹配現象;分階段交叉引入實踐體驗環節,讓學生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了解理論知識的重要性,體驗實踐工作的具體流程,讓學生豐富對實踐工作的認識和體驗,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督促學生對于自身能力和未來發展定位的思考。
三、職業適應性人才培養的方式:協同互動
(一)教師與課堂的協同互動
通過教師進企業、專家進課堂的形式,實現“互換”學校專任教師與企業行家的角色,打造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教學團隊。高校的專任教師到企業為員工開展培訓,并借此收集企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一手教學素材,并同時為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出謀劃策。企業專業人員來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講授專業課程或傳授實踐知識,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實踐技能水平的提高(圖2)。
(二)教學與實踐的協同互動
利用教學環境與企業工作環境中的優勢建設實訓基地,不僅彌補校內基地資源的不足,也為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的實施和實訓提供了教學環境支撐,同時,也為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現教學化,使企業在產品研發、員工技能提升和培訓等師資方面得到擴展。
如圖3所示,從教學與實踐的“互動”角度而言,不僅可以實現與實訓基地的合作,還可以利用企業的產品作為開發課程和教材的內容。如此一來,既能從實習基地獲得穩定的實習崗位,又能融合行業標準制定課程標準。導師通過在基地建立教學及討論場所,進行現場指導,實現校外基地教學化。
(三)實訓與培訓的“互動”
通過專業學生到企業頂崗實訓,部分職工接受學校培訓,開展實訓與培訓互動。專業學生實訓崗位和指導導師由企業根據需要安排,學生以準員工身份接受企業管理,在企業實習期間設立學生“實踐能力學分”。企業可以組織職工利用企業業務淡季時機,為企業員工培訓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主要的方式有教師到企業開設專業設計知識講座、員工接受短期理論和技術培訓等。企業可以利用高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對職工進行繼續教育,培養優秀人才,通過刺激、激勵,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轉化為學習型企業;借助于高校的信息與技術服務,可以進行新產品的研制開發、新模式的引進和新理念的實施。
四、職業適應性人才培養的路徑:優化流程
(一)校企聯盟協同互動流程優化
只要校企任何一方認識到了校企聯盟的潛在收益以及對方的潛在需求,就會啟動戰略聯盟的協同互動流程。學校與企業聯盟雙方從課程、教學、實踐和師資等方面互相識別對方的需要,共同制定互動式職業適應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內容與方案,最終實施協同互動、績效評估、形成聯盟協同互動式職業適應性人才培養模式(詳見圖4)。
(二)課程結構體系的優化
培養專業職業適應性人才要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結合,以市場所需作為培養方向,并且結合院校自身的辦學特點,合理的設置專業方向,既能體現出學校自身的優勢和自主性,也可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所需。最主要的是院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劣,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主打專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主力團隊去打造,并且完善主打專業,以此來獲得具有競爭力的口碑和知名度。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設計人才的培養是一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并且要保持設計人才的創新能力,因此培養模式上需做到與時共進、注重創新、素質與能力共同發展。首先,培養模式應該摒棄傳統紙上談兵式的單一教育模式,注重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在世紀操作中完善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其次,培養符合社會所需的全方位人才,避免學生僅僅精通單一的知識體系,學校應鼓勵學生擴大知識面,在不同領域中汲取營養。另外,教師和課程的設置應當靈活、多樣,有助于學生拓展主動性和創新精神。教師應當靈活機變的開拓學生思維,突破傳統課本和成績對學生的禁錮。
(四)職業適應性人才培養舉措的優化
為達到培養職業適應性專業人才的目標,校企聯盟必須對以下方面實施協同互動。
一是雙方協同制定培養目標。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職業適應性和針對性,因此在專業培養目標的制訂上,既要滿足國家教育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專業培養目標,又要針對市場和企業需求與聯盟企業共同制定。
二是雙方協同擬定實踐和實訓的教學計劃。高校在設置實踐與實訓教學計劃時,應多聽取企業對培養職業適應性人才提出的要求和建議,由校企雙方共同協同確定計劃。
三是雙方協同商定課程體系。課程設定是展現學校實力的集中平臺。高校要與行業、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一起,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企業、行業資源,有效分析整合課程結構和內容,根據專業職業崗位所需要能力,以崗位技能及標準、行業規范及標準訓練為主要內容,開發富有專業個性化特色的校本課程,形成理論與實踐體化的優質核心課程體系。
四是雙方協同共建“行業專家型”名師隊伍。教師的專業水平是高校專業特色和核心價值所在。高校教師不僅應具備研究型教師的素質,更應是“行業專家型”教師。所謂“行業專家型”教師不但要有自己的特長,還必須具備行業溝通能力和職業指導能力。校企雙方根據各自的優勢,遴選出具備以上能力的優秀人才組成“行業專家型”師資隊伍,引領校企聯盟協同合作發展。“行業專家型”教師既要學習專家的專業經驗,也要積極參與企業培訓,了解最新行業服務、管理狀況,以及現代管理知識和方法,使企業管理人員開拓視野,更新觀念。
五是雙方協同共融校企文化。保證校企聯盟合作持續穩定的基石是雙方的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對于實現職業適應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校企雙方要建立基于文化融合、情感交流的互動溝通機制,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融,形成共同發展愿景,在相互支持與合作中實現共贏。
五、結語
合作和競爭是社會發展的兩大動力,校企聯盟協同互動越來越成為雙方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理性選擇。高校與企業聯盟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校企聯盟既是高校職業適應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素質技能應用人才培養的必由途徑,更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
通過對比分析,傳統的校企合作具有很多弊端,基于戰略聯盟協同互動的校企合作才是高校和企業的明智選擇。因為校企在戰略層面建立持續穩定、有法律保障的協同合作關系,可以使雙方從合作伙伴關系中獲得的收益超過雙方的成本。但如何有效實施校企聯盟協同互動,還有許多具體問題如組織模式、運行機制等,有待作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