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霞
當前,新課改的理念倡導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怎樣以合理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接受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廣大音樂教師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闡述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問題。
一、音樂課堂提問的明確性
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該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這類問題往往出現在課堂的導入階段,提問的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舉例來講,筆者在講授音樂的“力度”的時候,首先播放兩首力度有明顯差別的樂曲,向學生提問樂曲的“力度”對比,引出教學重點。而在講授“二度創作”的時候,筆者首先播放兩個版本迥異的“青藏高原”,提問學生的感受,從而使學生理解二度創作的重要性。需要注意的是,問題的設定不應過難,也不應太寬泛,而應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化繁為簡,便于學生理解。
二、音樂課堂提問的適度性
小學音樂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因此應盡量使每個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針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準備不同的問題,一些較具難度的問題,則可以給基礎扎實的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在某一次回答中表現不佳,則筆者會在數分鐘之后對其提出下一個問題,使其不會為此而沮喪。舉例來講,筆者在對“民族五聲調式”進行授課的時候,首先向學生展示一首民族五聲調式歌譜,同時播放歌曲,再請學生回答問題。筆者準備的問題有:民族五聲調式歌譜包括哪幾個音?大小調式的組成是怎樣的?沒有出現的音有哪些等問題。這樣的問題難度適中,學生也不必死記硬背,通過循序漸進,使學生逐步掌握必要的知識。
三、音樂課堂提問的系統性
教師對于音樂課堂的問題,應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使之形成一個系統。如果存在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教師不應將其作為一個問題直接拋出,而應該對其進行分解,使之能夠成為環環相扣的一系列簡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
四、音樂課堂提問的互動性
一個好的問題,應該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能夠隨著問題的內容而與教師積極互動,對知識的領悟才能更加深刻。舉例來講,筆者在講授《木瓜恰恰恰》的時候,首先在學生進入課堂之前,就播放《木瓜恰恰恰》,使之一進教室便聽到這首歌曲,隨后問學生:你們覺得《木瓜恰恰恰》的感情怎樣?學生興奮地回答道:愉悅的、活潑的、喜悅的、高興的。筆者接著問,你對《木瓜恰恰恰》中哪一句歌詞印象最深?學生異口同聲答道:恰恰恰!筆者繼續發問:假若對“恰恰恰”加上動作,應該是什么動作?學生熱烈地回答:拍手、拍腿、扭胯。此時筆者請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學唱歌曲,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