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胃切除手術是治療潰瘍病的重要手段,如今雖然不少有效新藥可用,但胃切除手術仍然被保留為最后,甚至是救命的方法。
然而,好事多磨。胃手術后多少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事,或輕或重,或急或慢,或早或晚,困擾著患者和親屬。充分認識病情是治療、保健的前提。下面按照胃切除術后這些并發癥大致出現的早晚,分別加以介紹。
消化不良
由于失去部分胃,胃的容積變小,消化食物的胃液分泌也會減少,加上胃運動機能的損害,患者會出現餐后飽脹、打嗝噯氣、食欲不佳,偶而有小口吐食物,大便較少等。
處理辦法:少量多餐,不宜飽食,可進食營養價值高而易消化的固體食物,酌量增加食物中脂肪含量。在醫生指導下選用促動力藥。
傾倒綜合征
因為胃竇部和十二指腸的缺失,高糖食物直接進入空腸,造成血容量的劇變,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患者出現心慌、出汗、無力與饑餓感。大多在手術后2周內發生,也有出現較晚者。
處理辦法:飲食控制,少量多餐,進干食,少喝湯,提倡高蛋白、高脂肪、低糖飲食,限制食糖。如系餐后1小時以上發作者,可喝少量濃糖水,能緩解癥狀。出現癥狀時應平臥半小時。
手術范圍的梗阻
包括吻合口,輸入、輸出道(袢)梗阻,出現或早或晚,發生多較急,腹痛、嘔吐發作劇烈而頻繁,上腹部壓痛,有時可隱約摸到包塊。診斷需要外科醫生參與。
處理辦法:除吻合口水腫,可先行內科保守治療,包括禁食、下胃管、補液,其他情況大多需要再次手術治療。
殘胃炎或/及吻合口炎
手術切除了幽門括約肌——胃的輸出道,失去了“閘門”把守,十二指腸液與膽汁得以反流入殘胃,首先被侵蝕的是吻合口,隨后則是胃體,這些胃所不容的成分,刺激胃黏膜發生炎癥。患者一度好轉后又出現上腹部疼痛,可以吐出苦水,也有的并無癥狀,而是在胃鏡檢查時被發現。本組并發癥多見,常使患者誤以為“舊病復發”。
處理辦法:可用胃腸道動力藥(如嗎丁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促使反流入殘胃內的成分回到腸道去,并用黏膜保護藥(如鋁鎂加、硫糖鋁、谷胺酰胺顆粒、胃膜素等),或去氧熊膽酸,可保護并修復受損胃黏膜。為減少膽汁分泌,飲食宜低脂。勿飲酒。
吻合口潰瘍
由于手術未能充分降低胃酸之故。多見于十二指腸潰瘍或復合潰瘍手術2年后。主要癥狀為上腹部疼痛,尤以夜間為甚,疼痛程度比手術前還重,多向肩背部放射,易發生出血。
處理辦法:胃鏡檢查確診,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等),最好并用黏膜保護劑。無效時要考慮再次手術。
胃或膽囊結石
手術使胃和膽囊排空能力減弱患者,容易形成胃石癥或膽結石,癥狀為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如潰瘍病復發,或發生膽絞痛。有的患者并無癥狀,而是在其他疾病行B超檢查時被發現有胃石或膽結石。
處理辦法:胃結石與膽結石都可通過胃鏡或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重點在于預防,胃切除患者不要空腹進食柿子、紅黑棗,富含纖維素食物不要過量。慎用抑制胃腸道運動的藥物,如654-2、阿托品、顛茄、心痛定等。
貧血
手術致造血內因子缺乏,加上維生素B12和葉酸等造血成分吸收不佳,特別是造血原料的鐵,由于胃酸減少和主要吸收部位被切去,很難被吸收,這些綜合的因素引起患者貧血。表現為小細胞性或混合性貧血像,患者面色、甲床蒼白,虛弱。
處理辦法: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采用注射給藥可以彌補吸收缺陷。補充鐵劑應選擇對胃腸道黏膜刺激性較小的品種(如多糖鐵復合物膠囊),同時補充銅會提高鐵劑療效。堅持長期用藥。飲食要求高質量蛋白質與豐富的綠葉蔬菜。
殘胃癌
殘胃癌是胃手術后的嚴重并發癥,發病率約1%~5.5%,多發生在手術12年后。癥狀有食欲減退、明顯消瘦、腹痛及吞咽不利等。胃癌多位于吻合口或賁門部。危險因素為:男性,胃空腸吻合術,接受手術時年齡大,手術后時間長等。發生殘胃癌的發生,與手術后長期炎癥刺激和細菌毒素有關。
處理辦法:提高警惕,建議手術5年后每年做1次胃鏡檢查,有可疑點要取好活檢,以便早期發現。
后記:作者有數位臨床醫學界同仁,早年接受了胃切除手術,術后順利處理過各種“麻煩事”,一直注意保健養生,今天仍然忙碌在醫教第一線上。這些成功的例子,對“同病”的朋友該是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