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已是經濟全球化,凡是能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必須是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否則世貿組織不承認其是擁有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市場是指商品交易的場所,如工貿市場、農貿市場、期貨市場等。市場經濟是指由市場自由配置資源方式的經濟體制,它是一種經濟體系,它的特征是自由、平等、公平、產權明晰等,它又稱為由價格機制所引導和調節的經濟。它是由市場交換規則制約的普遍化的經濟形態。從宏觀上看市場也有計劃,計劃也離不開市場。二者有相互聯系和相互補充,共同發揮作用。法治經濟是指國家通過制定法律、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等形式來調整經濟關系,規范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指導經濟運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和懲罰經濟違法、犯罪行為,確保整個經濟運行按照法律、法規預定的方式穩定、健康,持續有序地朝著市場規則方向發展。
關鍵詞:市場經濟 法治經濟 持續有序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032-03
一、市場經濟的產生
市場經濟是在人類社會產生以后,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市場經濟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城市形成的前提條件。這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中亞、南亞、西亞、地中海、兩河流域;還是后來的古希臘、古羅馬、在歐洲、非洲、美洲,總之,一切有商品交易的場所都有市場經濟存在。
市場經濟發展是在自由資本主義產生以后,逐步擴展到世界各地。
1.古代中國的市場經濟的形成。中國在古代同世界各文明國家一樣,是一個農耕社會,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它融合著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也集成各民族的智慧,這一點可以從出土文物和中央電視臺攝制組拍攝的邊疆行節目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古代的制陶業、制瓷制、造紙業和制酒業,以及制鹽業、竹木加工業、藥材加工業,都反映著中國古代的手工業的形成。尤其是中國千年的古鎮存在更能說明是古代商品交換市場形成的縮影。所以,市場經濟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和商品交換市場形成的必然結果。
2.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伴隨著工業文明的產生。在中國長達上萬年的農耕社會,所謂:神農取火,女媧制布,男耕,女織,這在《天仙配》的戲劇中,就反映這一點。這說明農耕社會的文明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所以,中國古代經濟是以農產品和絲綢為主的產品,陶瓷產品主要也是日用品,只有少量的才供皇家和達官貴族享用。因此,在中國的工業產品自從19世紀到20世紀以后,才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也才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制造業基地。盡管在古代有茶馬驛道和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瓷道,所謂的“一帶一路”,那也是只有少量商品出口。絕大多數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主要是用于國內人民的需求。因為自秦漢以來,中國就有4000多萬人口,后來發展到幾億人口(現在有十幾億人口),國內市場龐大。所以,自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步入中國工業化發展的道路,無論是制造業、裝備業、運輸業和加工工業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30多年來中國的工業產品和制造業,加工工業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世界各地都有China的產品。同時也已邁進世界航天大國和制造業大國的地位。這一點從“神州飛船”和“大國重器”的視頻節目中看得出來。
3.中國現在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幾乎30年時間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主要是學習前蘇聯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盡管在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一系列成就,比如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實現“兩彈一星”、糧食和石油都有很大的增長,但是人民仍然缺衣、少食,沒有解決溫飽的問題。所以,計劃經濟這種模式在建國初期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時也暴露了其中很多弊端,如吃大鍋飯,端鐵飯碗,官僚主義作風、人浮于事、消極怠工,出工不出勤、出勤不出力等等現象特別嚴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搞改革開放”,“以經濟建立為中心”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因此,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再次南巡,到深圳等地考察,再次強調“改革開放”,并提出來一系列的重大理論問題,如社會主義的本質論斷。同時也提出上海浦東要搞開放成立浦東特區。所以,黨的十四大才決定提出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樣再次推動改革開放,深入持續的發展,使市場經濟體制得到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得到進一步提高,弄清楚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得到更進一步發展。
中國從改革開放前的GDP在全世界占130多位,上升到2011年的全世界第二位,在2014年12月達到10萬億美元。因此,通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地位得到極大的提升。
4.市場經濟在國外的產生。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來看,在古代的埃及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地中海沿岸等地區都是市場經濟產生和發展的發源地,后來到古希臘、古羅馬以及西歐、東歐、南歐的進一步擴展,使整個歐洲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在古代歐洲商品市場交易主要是羅馬法調整。但是到了16~17世紀,哥倫布帶船隊航行發現美洲大陸后,經貿擴展到全球,特別是荷蘭和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市場后,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擴張。特別是18~19世紀,英國人控制全球市場的一半(50%)。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世界市場和瓜分殖民地,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點從列寧寫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看得出來,自由資本主義是怎樣演變成壟斷資本主義的。由自由競爭而演變成壟斷資本主義的托拉斯、卡特爾等大壟斷集團。所以,資本主義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而市場經濟發展也伴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生產集中和壟斷的本身加強就是劇烈競爭的結果。而壟斷的統治又加強了生產集中,這就表現為企業兼并的加劇。英國從1960年至1970年兼并企業就高達9012起,每年平均為800多起;法國企業兼并在1966年一年就超過前10年的總和;美國兼并企業也一樣使戰后壟斷組織之間競爭加劇,在1966年為101起,1968年增加192起。
隨著生產和資本的積聚和集中的不斷加強:一方面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生活日益貧困;另一方面是壟斷資本每年榨取了巨大的利潤。壟斷的統治加強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但是生產資料卻更加集中在少數壟斷資本家手中,這就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銳化。由于造成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生產無政府狀態——沒有消除,所以經濟危機仍然不可避免,只是改變了經濟危機的形式。因此,在帝國主義時代市場經濟還表現在跨國公司的形成和發展。現在跨國公司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所以,全球市場的擴大與跨國公司的發展相聯系。因此,跨國公司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巨大動力。
二、市場經濟的發展
1.從“二戰”以后,經濟全球化逐步形成,并得到進一步發展。各個區域經濟體系和國際市場已經開始形成,以歐盟為主的西歐經濟體,以東盟為主的東南亞經濟體(10+3),以拉美為主的南美經濟體,以俄羅斯為首的獨聯體經濟體,以美國為首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北美經濟體,還有中東阿拉伯國家和非盟等世界幾大經濟體市場。另外,還有談判中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美國為首的TTP合作經濟區以及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區域等各種各樣的組織;再就所謂金磚五國,即中、俄、印、巴西和南非五國新型發展合作組織。無論是哪種經濟體形式,都是想促進地區和世界經濟合作和交流,從而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前提。這也符合世界發展潮流——和平與發展,但是超級大國為了私利而搞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控制世界、挑撥國際矛盾,弄得天下不安寧,這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阻礙,這是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所反對的。世界經濟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國際和平環境。超級大國仍然以“冷戰思維”推行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而忽視了當今應堅持和平發展是世界發展的主流。應堅持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為前提,同時要堅持環境保護為重任。
2.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仍然需要跨國公司的投入資金來帶動該地區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設立為再次推動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巨大發展,同時也是沿帶和沿路國家及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提高產生巨大的動力和機遇,所以,這些發展和提高,都要靠各國的跨國公司包括中國的跨國公司這個引擎來帶動。但是,跨國公司在國外投資,也要受到該國的政治因素影響,如果投資國與被投資國在政治觀點不符,甚至有敵意的話,經濟投資也要受到阻礙。所以,經濟與政治是兩個相互聯系體,有著很重要的相互依賴關系。
3.關于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也是用來調整國際經濟關系交換的法律關系總稱。就目前用于國際貿易交換的法律依據,仍然使用國際條約和國際規則以及某些大國主導的國際商事法律等。但是國際經濟復蘇和發展,仍然需要各國人民的繼續努力和合作,達到各國合作共贏的目的。有利于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醫療、養老、保險等一系列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這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發展和人民大眾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標。
三、關于法治經濟
所謂法治經濟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制定法律、法規、決定和命令等形式來調整經濟關系和規范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并指導經濟運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和懲罰經濟違法、犯罪行為,確保整個經濟運行按照法律、法規預定的方式穩定、健康、持續有序的朝著市場規則方向發展。
1.從世界市場規則來看,自從16~17世紀是葡萄牙、西班牙開始海上貿易,到18~19世紀是荷蘭、英國制定的一些海上規則、條款以及公約,如巴黎公約,再后來是法國,在1804年由拿破侖制定《法國民法典》。拿破侖曾經驕傲地說過,他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就是制定一部《法國民法典》。拿破侖曾經在1804年至1814年的10年執政中,征服了整個西歐,同時他也把法國民法典帶到了被征服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整個市場交易都按法國民法條文來調解。當然隨著英殖民地的擴張(18~19世紀),英國的普通法和衡平法也在世界各地實行。在19世紀至20世紀隨著美國稱霸,這個天平由美國人制定游戲規則,所以,美國商法典和海商法典問世,包括后來制定一系列公約、條款在國際上通行無不打上美國人的落印。就是到了“二戰”后,由聯合國制定的公約和條款也是由美國人和西方大國領導人所主導的。
2.從中國國內來看。(1)在舊中國是個農耕為主的社會,國內市場僅限于人們日常的生活消費和農業、手工業產品、交易額一般都不大。從1840年以后,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外國資本家也打入中國市場,航運和大型機械制造,都控制在外國資本家手里,就連海關都由英國人撐控。大清帝國的法律外國人是不認可的,連租界都是國中之國。中華民國成立后,就是國統區也實行不了,各軍閥各霸占一方、各行其事,錢糧國稅隨便征。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作為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來說,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哪里還談得上中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是大清律也無法在舊中國實施更談不上法治社會。(2)新中國成立后,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后。才制定新中國的法律,逐步恢復法治,但在計劃經濟時代,市場交易主要是國家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進行的。所以,法律、規則不重要,主要是行政命令和政府指定的價格進行交易,生產者只按計劃生產,然后由政府統一收購,統一按計劃指標銷售,賺錢虧本全由國家包干。所以,在計劃經濟時代,法治作用不大,主要是國家統一調配,按指標分配。所以,產生吃大鍋飯,端鐵飯碗,人浮于事等現象。(3)改革開放以后,在20世紀末期,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時期,才逐步實行市場交易法治化。但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為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是多方面的,不僅有生產者,也有消費者,而且也有銷售者以及市場的管理者和執法者單位及個人的行為。另外,還有政府的主導行為。因此,經濟違法和犯罪也是多方面的。這不僅要制定和修改經濟領域里的法律、法規,同時也要懲罰那些觸犯經濟法、行政法和刑法的犯罪分子。所以,打擊和懲罰經濟領域的違法行為是一項較大的系統工程。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這又是對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不僅要求所有的市場主體都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一切經濟行為都必須合法,也必須遵守市場的道德規范,而且也要求市場管理人員、市場監督人員以及消費者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和依法辦事。只有這樣市場經濟才能在法治的軌道上正常運行,也才能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才能使那些假牛肉、假羊肉、假奶粉、假疫苗、假煙、假酒、假人參、假藥、假貨幣、假發票案等,統統退出市場。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的食品,讓孩子們吃上放心的奶粉,從而健康成長。在推進市場經濟法治化的同時,同樣也要追究那些市場管理者、市場監督者和市場執法者的不作為和不履行職責的法律行為。對那些嚴重失職和違法者不僅要清除出公務員隊伍,而且要交司法部門懲處。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市場經濟按照安全、有序、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否則,就會阻礙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而且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損失。
四、結語
本文論述了市場經(下轉第38頁)(上接第33頁)濟是法治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市場交易安全與法治的關系。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發展過程,同樣市場經濟交易發展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它沒有國界、沒有地域概念,也沒有民族和種族、膚色概念及宗教和文化概念等區別,只要有人類生產和交換商品的地方就有市場商品交換,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高科技發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只不過交換方式和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如電子商務的網上購物和國際互聯網兌換等形式。所以,要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都必須依靠法治的渠道才能保障安全,也才能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才能促進市場經濟安全、有序、穩定、健康發展。所以說,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道理就是如此。在現代條件下就中國而言更需要加強法治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經濟更加朝著穩定、健康、快速、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1978.12
[2]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單行本).1959
[3] 2015年3-4月廣州日報資料
[4]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等文獻資料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廣州工商學院 廣東廣州 510850)
(作者簡介:田湘南,廣州工商學院副教授,西北大學在職博士,研究方向為國民經濟學。)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