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回顧我迄今為止的寫作生涯,大約有三個半人對我起過重大影響。
這次說說最近的這一位——美國人,羅伯特·麥基。
2011年下半年,我陷入到了一個曠日持久的低潮當中。
那時候我剛剛寫完《道是無晴》,可是卻不知道自己還能寫什么。武俠的市場在衰落著,并且其中還摻雜著一些寫作之外的人事干擾,令人心力交瘁。
這時候的我已經三十多歲了,看起來少年成名的事兒,終究沒有發生在我身上,而經過了《浴火窮途》、《反骨仔》之后,我也許已經把我人生最寶貴的經驗都寫出去了。
那么我還能寫出更好的作品嗎?寫作還能夠改變我的生活嗎?我的寫作還有意義嗎?我還要繼續寫下去嗎?有差不多小半年,我什么都寫不出來,我陷入到了對自己的巨大懷疑當中,煩躁、憤怒、沮喪、痛苦,我老婆看在眼里,終于有一天跟我說,你得去學點什么。
“學點什么”?我已經這么大年紀了,我還有什么好學的?去學如何寫東西?可是寫作是如此私人的事情,那些夸夸其談的“導師”們,又能教給我什么呢?去學如何生活?可是我的生活要是能被普普通通的一堂課、兩節課改變,又怎么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而且我也沒有時間去學習,即使我并沒有去寫東西,但我好像也沒有時間去干別的。
我老婆不說話,背著我給我報了羅伯特麥基的“故事”培訓班。
羅伯特麥基,我知道這個人。好萊塢的編劇大師,他寫的《故事》,號稱好萊塢的“編劇圣經”。我的書架上就放著這本書,雖然一直都沒有看。這個時候,他剛好到北京開辦中國的第一期培訓班,授課三天,報名費人民幣五千元。五千啊,我吭哧吭哧寫五萬字才能換回來!老頭你是來圈錢的吧?
但是已經報了,又能怎么樣呢?只好去上吧。那么貴的課,我連一秒鐘都舍不得耽擱啊!于是飛快地讀完了《故事》作為預習,又在每天的早晨五點半就出門,從北京的東南趕到西北,以保證自己不會遲到。
麥基那年七十一歲,身材高大,須發皆白,可是往臺上一站,腰板挺直。臺下坐了五百多文學青年,個個眼放賊光,顯然多數人聽課是假,能借機認識什么大導演、大編劇,混入影視圈,或者混到更高層級才是主要目的。
可是老頭完全不給這樣的機會,上課規則第一條就是“只許我說,不許你說”。同聲傳譯的耳麥里,從早說到晚,老頭幾乎是不歇氣地講了下去,下邊的人想找人套磁,連嘴都張不開。
他在講什么呢?他在講什么是“故事”、“Write the truth”——這最最基本的概念。臺下聽課的人,即使在強壓之下,也終于還是響起了一兩句不滿的抗議聲,這種東西,是不是太簡單了?老頭你以為我們是白丁嗎?我們個個手里都有百十萬字的經驗了好不好?
老頭不管,老頭自顧自地把問題拋下來:
你是真的想寫故事嗎?如果不寫故事,你的生活會變得更難嗎?你的身體里真的住著一只怪物,如果你不用故事喂飽它,你就無法正常生活嗎?你寫得深沉、乏味、絕望、混亂,那是你心中的世界的“真相”,還是你為了炫技和逃避?
課堂上忽然安靜下來了。忽然有人重重起身,摔門而去。我愣在那里,猛地意識到了這次學習,對我來說的意義。
和許多作者不同之處在于,我從小最擅長的科目就是語文,我從來不會為“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而感到頭疼,大學讀的也是中文系。多年的學習,讓我對小說充滿了“崇拜感”和“控制欲”,但卻忘記了關于故事的、最本真的“愛”。
我把《反骨仔》寫成了自己的一段青春,又把《道是無晴》寫得像是機械加工的鋼鐵工件。我傾盡一切地想把它們寫“好”,超級“好”,超越自己能力的“好”,卻在不知不覺,忘了我最初到底是為什么要開始寫武俠的。
我忘了初中一晚上看完兩本《天龍八部》的狂熱,忘了大學時反復刷溫瑞安全集的激情,忘記了每天在公交車上溫習古龍小說的愜意,也忘了我在開始寫武俠時,心中的爽快。
接下來的課程,所有的學員,忽然間全都變得肅穆起來。我們這些被稿費、版稅、工作、前途,弄得疲憊不堪、野心勃勃的人,終于被他帶回到了青年時、少年時。
臺上滔滔不絕的那個老頭,他一輩子也沒有賣出去幾個故事,從這個角度講,也許他真的不是一個有才華的作者吧。可是他現在卻站在這里,白發蒼蒼,怒氣沖沖,不知疲憊。
是什么在支撐他?
——是什么支撐著我,走到了這一步?
三天的時間,我一面聽著課,一面一直在想著這樣的問題,而麥基也一直在努力地敲打著這些問題。
一點一點地,我心頭的那層麻木的繭殼,被鮮血淋漓地剝開。
最后的最后,麥基咆哮著。他在說“愛”與“真”,他微微地佝僂著,好像在看著我們每一個人。
“最終,我們都會被生命最后的侮辱擊倒,那就是死亡。可是現在我們還活著,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在內心追求永恒的安寧,可是外在的世界,卻要求我們必須通過變化來求得生存。我們必須‘內外分離’,這就是人類的兩難困境——但是在故事中,我們能夠實現二者的統一,并找到問題的答案。”
我所在椅子里、心里充滿壓抑不住的力量,我幾乎想馬上就跑回家去攤開紙筆、打開電腦,我幾乎馬上就想把《墓法墓天》全都寫完!我的腦袋里面,忽然就已經爆開了各種各樣絢爛的情節和匪夷所思的神通變化,耳機里的翻譯已經跟不上他了,但我確實聽懂了這個美國人的話——
“去寫故事吧,任憑時光飛逝,滄海桑田,故事總會帶我們回到最初的最初,給予疲憊的我們心靈深處的平衡。”
掌聲,久久不息的掌聲。
謝謝你,麥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