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永美智子

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毗鄰東京大學駒場校區和駒場公園,位于閑適清靜的住宅區一隅。三號館表面采用清水混凝土為原料,充滿現代化氣息,入口的電子鎖也營造出高科技的氛圍。
光是“科學技術”四個字就已經體現出高冷氣質了,再加上“先端”,更是普通人幾乎無法知曉的領域。于是,筆者誠惶誠恐地站在門外窺探,接著感覺背后似乎有人,回頭一看,竟然就是高橋智隆,這樣的見面方式真是特別。時間寶貴,筆者匆忙地隨同高橋一起走入他的世界。
寬闊的研究室入口是一片整潔有序的接待區,筆者好奇地想瞥視制作機器人的研究區,高橋卻委婉地說:“啊,里面亂得很(就別看了)。”接過他的名片,上面寫著“機器人發明家”(Robot creator)和“株式會社ROBO GARAGE董事長、東大先端研究中心特任副教授”的頭銜。
研究室內毫無平日還有其他人在此工作和進出的跡象,看來高橋在東京的“根據地”也原封不動地保留了當初他就讀于京都大學期間一個人制作機器人的作派。“研究室里沒有助手和研究生,公司里也沒有一個職員,所以這是一個人的事業。”
但今時不同往日,他在媒體上露面的機會更多了,難道日程管理或雜務不會因此變得棘手嗎?“就算有雜務,一個人做也輕松些。從某種意義上講,我是個完美主義者,要是交給別人做,稍有一點不如意就會很焦躁,但別人絕不可能100%符合我的預期。手把手教呢,又效率太低。而且我又不像史蒂夫·喬布斯是攻擊型性格,能把下屬痛批得體無完膚。最重要的是,如果凡事都要商量,民主地搞研發,就只能做出保守而平凡的東西。”
原來與人合作會產生這么多的煩惱,難怪他會堅持一個人工作的理念。然而,這不代表高橋不擅交際。他不是在悶頭制作用于學術研究的機器人,而是以實現“和機器人共同生活的未來”為目標,制作能走入人們生活的機器人。這與各界人士的支持密不可分。
“在工作過程中,我會密切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從大企業到海外的風投公司,從學者教授到藝術家都有聯系。只不過,我們不是雇用關系,而是充分保持著距離感和緊張感。而在我自己的專業領域,則希望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機器人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迄今為止機器人發明家高橋智隆已經出品機器人30多個,就算是不熟悉機器人的人,也不會不知道他制作的Evolta和Kirobo。
在宣傳干電池超強持久功能的廣告中,僅17厘米高的機器人背著干電池,攥緊搭在美國大峽谷懸崖峭壁上的繩子,手腳并用一個勁地往上爬,這一幕讓人記憶猶新。看到廣告中這可愛又勇敢的小機器人,觀眾不由得想要給它加油鼓勁,大喊:“Evolta,加油!”
而身高34厘米、體重1公斤的Kirobo,更是于2013年12月,從種子島宇宙中心乘坐火箭抵達了ISS國際空間站,與在此執行任務的日本宇航員若田光一會合后,在失重環境下漂浮著進行通話試驗,整個過程還進行了衛星轉播,引起了巨大反響。
若田:感謝你對實驗的關注。
Kirobo:我們是好朋友嘛,應該的。
若田:對不起,不能一起返回地球。
Kirobo:沒關系,我要是乘上去就超載了。
聽到這段對話,網上滿是“Kirobo太可愛了”“萌哭了”的留言,它就像人一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工智能的研究一直沒有停過,部分人工智能產品比人優秀得多。然而即便它們在國際象棋或將棋等競技方面贏了人類,卻理解不了一些簡單的問題。人工智能畢竟和人腦在結構上大不相同,擅長的領域也不一樣,它通過處理大量信息來作出最恰當的選擇。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基于經驗或直覺判斷是否有利來給出結論,但現在電腦可以自己做出判斷了,或許還能想出新的棋步呢。”
聽完高橋的一席話,筆者搜腸刮肚地尋找感嘆詞,最后卻只說出普通至極的“真厲害”。世博會上的展覽和機器人操作工的導入雖然在當時就引發了熱議,但直到現在人們才能真切感受到,機器人的發展正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機器人成為一大產業,這是最明顯的變化。如今,大型IT企業下一步都在考慮進軍機器人領域,硅谷的人力、資金和創意都逐漸流向機器人。現在真正迎來了全世界拼機器人實力的時刻。”也就是說,高橋不斷挑戰至今的機器人制作具有引領時代的意義,筆者仿佛能看到這樣一幅畫面:IT、人工智能、與人溝通、日常生活中的機器人等一系列詞語,匯成一股跟隨在高橋推出的機器人身后。
“要實現機器人和人對話,最后需要設計與人交流的接口。譬如,人要是說‘好餓啊’,不是要機器人通過計算人一周內攝取的卡路里來推薦菜單,機器人只要回答‘哦,我也餓了’就可以了。單純追求技術革新是無法融入人類生活的。再者,人工智能有身體了,它與嬰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也會慢慢顯現。”高橋解釋說。
人形機器人改變生活
給人工智能配上身體,能催生出新的研究。“總之呢,智能手機之后就該輪到機器人了。智能手機已經定格了,性能的提升、功能的增加、老式手機的淘汰都進行到了極限。智能手機仍然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語音識別功能并不常用。人們會和小貓小狗,甚至烏龜金魚說話,卻不會和高級的智能手機說話,因為人們從沒想過要和這個四邊形的盒子說話。所以我認為,增加擬人因素應該會帶來一些變化。”
機器人為什么要做成人的樣子?對此高橋回答道:“你看人形的體積又大,制作效率又低,成本又高,還容易壞,缺點是一抓一大把。但它有個唯一的優點:人會對它傾注感情。做成人形之后,人們自然而然就想要和它說話。”
現在是能和機器人形象的智能手機溝通,并在生活各個領域享受其服務的時代。高橋表示人手一臺人形智能手機的時代正在來臨,為此需要把機器人縮小至口袋大小。還在使用塞班手機的我,能否用上機器人手機呢?筆者開始關心起人手一臺的時代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高橋答道:“應該不超過10年。我一制作成功就會發布出來,并推廣開來。我覺得人們一直以來需要的其實是古今東西的童話作品中幫助主人公的那些小萬事通,比如《鬼太郎》里的眼球老爹、《匹諾曹》里會說話的蟋蟀,或者是《彼得潘》里的仙女小叮當、《魔女宅急便》里的黑貓吉吉等等。如今的人們需要能夠充分理解人類情感與喜好的產品。”因此,高橋才會在機器人的設計和配色上如此一絲不茍。
高橋還說,必須設計好機器人技術的普及方法,普通人不會突然從本不充裕的家庭收入中擠出購買機器人的錢,去機器人專賣店買上一臺供日常生活使用。所以,人們應在手機賣場購買機器人,和使用手機一樣,使用機器人的電話、短信、上網等功能。這樣的機器人會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中,進而擁有獨自的定位。
正如高橋預見的那樣,人們現在對小型機器人的確興致勃勃,擺放在桌上的身高34厘米的Robi就是證明。Robi能像人一樣流暢地步行,人類感應器幫助它面朝人臉方向前進。它能操控電視遙控器,唱歌跳舞,還搭載了語音識別功能,能夠與人對話。高橋還發行了月刊《Robi》,人們只要收集雜志附送的零件就可陸續組裝好Robi,該月刊累計銷量達20萬本。
高橋繪制的機器人設計圖,既像服裝設計師的設計圖,又像動畫片的原畫。當Kirobo在ISS進行的通話實驗得到全世界的關注時,美國的技術信息網站指出日本機器人動畫的傳統與科學家、技術人員之間的關系。高橋最初對機器人抱有興趣則是因為手冢治蟲的漫畫《鐵臂阿童木》。雖然他是看高達長大的一代,但他看到父母珍藏的阿童木漫畫后,萌生了制作機器人的想法,這就是他成為機器人發明家的出發點。
“初識阿童木的童年時期,我天真地憧憬著科學。阿童木是個超級英雄,既優秀又懂得變通,是個優等生型的機器人;哆啦A夢很隨和,吊兒郎當的,富有人性,實際上是更高級的機器人。這種感覺最接近我的目標,不過的確是有點難。”
原來他的目標是哆啦A夢啊!大家都有過羨慕大雄,希望自己也有哆啦A夢陪伴左右的經歷吧。高橋努力實現的機器人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未來,即將看到曙光。
[譯自日本《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