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祥

首個銀行混改方案一浮出水面,立即引起各方關注。
交通銀行6月發表官方聲明稱,國務院已批準其有關深化改革的方案。該方案包括探討高管層和員工的持股計劃,以及引入民營戰略投資者等。隨后7月江蘇證監局批準交銀國際收購華英證券33%的股權申請。一系列事件似乎預示著銀行混業經營正在加速。
“從國際銀行業的經驗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來看,綜合化的混業經營不僅提高了服務效率,降低了經營成本,還有效地分散和降低了經營風險,并最終增加了盈利。”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張明表示。
金融自由化
混業經營泛指銀行將業務做多元化發展,通過申請牌照或并購延伸至其他非傳統銀行業務,如基金、保險和證券業。
以美國花旗公司為例:1970-1980年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公司總資產的95%以上,但隨著美國經濟及固投增速下行,進入80年代后花旗銀行資產占比下降至85%左右。1998年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并,組成“花旗集團”,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和共同基金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于一身的金融集團。
199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廢除自1933年以來嚴格限制銀行及證券必須分離經營的要求,自此宣告了美國乃至世界其他地區全面進入金融混業經營階段。
另一個發達國家日本,在混業的路徑上選擇的是漸變式改革,位于金融自由化靠后環節,但時間上先于美國開始混業嘗試。
二戰后為了恢復在戰爭中受到重創的經濟,日本在金融領域實行嚴格的利率管制和分工限制,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進入80年代,隨著全球資本的自由流動以及利率市場化,日本經濟主體在有價證券和銀行存款間的選擇對利率的變化更為敏感,這直接沖擊著分業經營等金融管制,分業監管逐漸松綁。
1981年日本修改銀行法,允許銀行經辦有價證券業務;后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后,日本于90年中期正式進入混業階段。
從國外典型的金融混業路徑可見,混業的開展都是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動,然后政策引導和監管配合形成的產物。而歷次金融體制變革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穩定市場秩序。
放寬金融牌照
中國銀行業經營體制歷經了“混業—分業—再混業”三個階段。1980-1990年代我國市場經濟起步初期,監管寬松及法規缺失,催生了原始混業經營;而90年代初發生的金融亂象促使政府出手整頓,1993年底國務院發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對銀行業、證券業和信托業等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1998年開始,朱镕基政府對銀行分業經營政策開始出現了適度放松,至今混業經營模式已在不同層面進行了較多嘗試。2011年頒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進一步明確了混業的發展方向。
從目前中國銀行業混業經營發展階段看,除證券業務外,監管層已基本放開銀行在信托、保險、基金和租賃方面的牌照限制;而券商牌照放開也正在探索試點中。
基于現有的實踐和風險隔離考慮,未來銀行進入證券業務可選的路徑包括:(1)監管層放開券商業務牌照,銀行直接申請;(2)銀行收購券商;(3)銀行持有的海外券商牌照擴展到內地業務。
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利率市場化提速和金融“脫媒”加速,與美國銀行綜合化經營高速發展期的背景有相似之處,無論是銀行自身擴展業務范圍保持盈利能力的主觀要求還是金融全球化時代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求上,我國銀行業綜合化經營的趨勢已經形成。
從發展方向上看,資產管理業務最有可能成為未來我國銀行綜合化經營的重點方向。在解決“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問題后,銀行資管業務風險將會得到極度釋放,廣闊的市場前景及低風險的盈利模式將促進銀行向資產管理型機構轉變,并最終提升銀行自身的估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