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恩英
擔任班主任已連續十一年了,十一年來,我認真學習過很多關于班主任管理方面的書籍和雜志,拜讀過許多魏書生和李鎮西等名師的文章,通過專業學習,我也一點點從稚嫩走向成熟,深知班級管理無小事。
一、深入開展責任教育
責任是一種職責和任務。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通鋼一中一直開展“責任教育班級管理模式”,推行“責文化”,在此模式的指導下,我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是責任教育的宗旨。基于此,我把班級的任務進行了具體的分類:第一類由班級干部管理,第二類由課代表管理,第三類由職責長管理。每個學生的責任明確后,落實責任是最重要的一環。我按照定期和不定期總結的方式督促落實。首先,責任落實初,用兩周時間強制落實。把責任名單上墻,每日上下午進行兩次反饋,用“正”標出,次日早晨宣讀前一日的落實情況,表揚落實突出者。并在每周一的班會課上總結一周的落實情況,獎勵優秀學生。這樣堅持兩周,學生的責任意識就逐漸形成了。除了監督落實以外,我還召開了系列班會:讓青春因責任而閃光、在責任中成長、我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責任勝于能力、水盆的風波等,這些班會我都會精心設計,認真安排,讓學生在教育中成長,在成長中接受教育,讓責任意識深入人心。
二、用自己的責任心帶動學生的責任心
俗話說:身教勝于言教。班主任的責任心特別體現在細微和瑣碎之處。在責任教育班級管理模式下,班主任應率先垂范。俄國教育家包德列夫指出:班主任對學生發生教育影響,不只是由于他的知識,而且由于他的道德威望。教育者的人格,他的道德風貌對學生意識和性格的形成,對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都能發生決定性的影響。在學生個性自由張揚的今天,在一些分不清自尊與自卑、自信與自負的中學生心里,班會課上的大道理恐怕已經顯得太蒼白,真正能夠對他們有所觸動的反而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碎細節。這就需要班主任具備細膩的心理,善于運用細小的事情抓住學生的心,時時處處都要盡到責任,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我經常跟學生講,同學們犯了錯誤或者有嚴重的缺點,及時指出就是老師的責任,我愿意付這個責任;當老師盡到責任指出錯誤或缺點后,能否改正,要看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樣,每次批評學生,都是我在盡班主任的責任,學生自然就能欣然接受。細小的事情,諸如順手撿起地上的一片紙,彎腰收拾一下衛生角的物品,學生的東西掉了幫忙撿起,幫學生整理一下不整齊的衣領等等,處處彰顯責任的存在。看似細小,作用極大。
三、抓住時機教育學生做人做事
所謂教育時機,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客觀存在的一種可以獲得較好教育效果的一段時間或一種機遇。從學生的角度講,就是他們最易于接受教育的時機。班主任需要用心觀察,善于捕捉這種教育時機。
教育時機出現,有時也需要小題大做。雖然文科班男生少,但是我班男生對打水的責任心都很強,從來沒有缺過水。高一下學期的一個下午,剛剛滿滿的兩桶水,到了第九節課,就剩下半桶了,我很想知道發生了什么,學生告訴我,語文辦公室把水借走了。我想了一下,好的教育機會又來了。我就問:“同學們,如果是咱班也出現類似情況,你們從別班借了一桶,應該怎么辦?就還人家一個空桶嗎?”同學們立刻陷入了沉思,過了一會兒,我找了幾個同學回答,答案各異。機會成熟了,我順勢說:“同學們,從一桶水可以看清一個人,怎么能借一桶水而只還一個空桶呢?最起碼應該還一桶滿的。今天是我們借出去了而回來空的,我們不計較,說明我們心胸寬廣,但假如明天我們借了,這么做就是不會辦事,同學們說對嗎?”同學們都贊同地點點頭。此后,班級交費時總有忘帶的,或因請假缺席的,錢不論多少,同學們都搶著墊付,這也是一種教育的效果:對自己也對別人負責。
教育的時機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有準備的頭腦和敏銳的目光,就一定會捕捉到它。
班級學生的家庭條件兩極分化很嚴重,這樣的同學關系容易
出狀況。正值國家助學金申報,我宣讀完文件要求后,就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2008級畢業生的真實的事。高考后不久,某大酒店搞了一次資助大學生的活動,各班級上報資助名單,當時,家庭較困難的是尹同學,在校期間,一直由我們的宋校長親自資助。我就上報了該同學,以為不會有意外出現。就在那個十一放假,尹同學回校來看我,我就提及此事,結果很出乎意料,她一分錢也沒有得到,說被家里有錢也有車的高同學頂了。講完后,我問同學們怎么看,同學們口頭上一致認為那個高同學做得太過分。時機已經成熟,我告訴他們:有錢人家,一千元不多,但窮人家,一千元不少。有錢不是錯,但有了錢做錯事,就是沒有同情心。由此,國家助學金工作順利開展。我的故事表明了我的立場,此后,班級里條件優越的同學也看不出來了,同學們相處得非常和諧融洽。
“繩在細處斷,冰在薄處裂。”班主任工作是需要細致和耐心的工作,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要處理妥當。
參考文獻:
李偉勝.班級管理新探索[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34-9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