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一所學校可能什么都齊全,但如果沒有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稱其為學校。”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集體的智力財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師的個人閱讀,真正的教師一定是讀書的愛好者。我國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也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所以說要成長離不開閱讀。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談到一個例子:說是有一個有著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起初,聽課的老師每人拿了一本筆記本準備記錄,然而聽著聽著,大家都被這位教師的精彩課堂教學吸引住了,結果都忘記了記錄,而是津津有味地一直聽到了下課。課后,人家問這位老師為這節精彩的課準備了多久,那位歷史老師回答道:“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15分鐘?!?/p>
那位老師道出了教學的技巧,那就是多做準備,做終生的準備。而終生的準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學習,和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不斷地為我們知識的河流注入新的內容。
每個老師都知道,也常常掛在嘴上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想教給學生一滴水,教師不但要有一碗水,更要有長流水。然而,要做到卻未必容易。我們的讀書常常不是出自于我們發自內心的渴求,不是主動地去讀書,而是被動地去讀書。那樣的讀書,不但收效甚微,而且累人,因為我們把讀書看作了一種負擔。那樣的話,我們又怎么會有如同那位歷史老師一樣的精彩課堂呢?又怎么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呢?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我們的課堂上的精彩,和我們課后的努力分不開。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師,也聽了很多的課。那些課有的花哨,有的實在。然而,最忘不了的還是那些特級教師的課。那些課流暢自然,看似隨意,卻環環緊扣。課堂上總是激情四溢,每有精彩亮點讓我們為之嘆服。一節課下來,總可以感受到學生收獲甚多。然而我們更知道,那些流暢的語言,標準的發音,不是一日之功,是很多年的積累。他們每個人的共同點就是不斷地學習,他們的學習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如果我們有一天,也能把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的教科書上的一點知識,變成我們對那門學科的知識的一點最基礎的入門知識,那么我相信,我們在課堂上就不必花大量時間去做準備,也一樣可以把每一節課都上得精彩紛呈,讓每一節課都變成是學生享受知識大餐的一道佳肴。身為老師,我正行走在閱讀之路上,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心得:
一、擇書如交友
我認為就像人生要過得有品質一樣,閱讀,也應當有品位些。優秀的文學、哲學、自然、社會科學類的書,我會經常讀一讀。傅佩榮的《國學的天空》、李澤厚《美的歷程》,畢淑敏的小說、冰心的詩、劉墉的散文陪伴我度過了一個個美麗的下午和夜晚。而快餐式的消遣用書和功利性太強的書,不是不可以讀,卻是不宜多讀。
二、溫故知新
好書是經得起時間歷練的,好書也都是值得讓人讀上很多遍的。假期里,我把《菜根譚》《紅樓夢》《古文觀止》等古典名著又讀了一遍,每讀一遍,都要在心里為古人的智慧和文采深深折服。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已經讀了三遍,每次讀,都像是與老前輩面談一般,醍醐灌頂,每當我對教學工作中的問題產生苦惱的時候,它就像燈塔指引漁船一樣,給我指明方向,讓憂慮一掃而光。
三、廣泛涉獵
魯迅先生曾經建議青年跨專業地廣泛閱讀:“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在如今,學科知識間的交互如此多,跨學科閱讀就顯得更重要了。因此,我這個語文老師也要涉獵一些自然和社會科學類的書。孩子的書,我也讀。而一些充滿溫暖聰慧的童書,也絕對值得大人一讀。《海底兩萬里》中充滿大膽的想象,既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描寫,又有險象環生的情節,充滿神秘色彩,有能給人豐富的知識……《新美南吉童話》《流浪狗之歌》等繪本,充滿了對美好的渴求、對世界的愛意和悲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書則是老師之師,它傳我以道,授我以業,解我之惑。我愛教書,更愛讀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