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民
農村文化禮堂通常會融入當地諸多文化之精粹,如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壽星文化、拱橋文化、農耕文化、茶文化、名苑文化、宗祠文化、非遺文化等等。但紅色文化的融入將使農村文化禮堂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與擴展,是農村文化禮堂的強大脈動。
“紅色文化”內容的搜集
浙江省蘭溪市梅江鎮倪大村文化禮堂在初建時,搜集到了姓氏文化、孝文化、學子文化、壽星文化、劇團文化、名人文化、古廳文化、茶文化等內容,同時還搜集到了一些“紅色素材” “紅色記憶”,這使文化禮堂的籌建人員眼睛為之一亮。
抗日戰爭時期,蘭溪市與浦江縣接壤的蘭北浦南建立了區委,黨組織開始向浦南發展(1958年前梅江鎮隸屬于浦江縣,1958年后劃歸蘭溪市所轄),1938年11月就建立了倪大黨支部,隨后開展了情報搜集與聯絡工作;1944年倪大村建立聯絡站,是龍游至蘭溪交通聯絡網中心的七站之一;1949年組建農會與民兵,迎接新中國的成立;1949年3月,國民黨頑匪作最后掙扎與反撲,派二O三師來倪大村圍剿,新四軍金蕭支隊第八大隊一百多人在該村與之展開激戰,當地人稱之為“倪大保衛戰”。在1938年至1949年期間,倪大村有27名意志堅定、革命熱情高漲的人士加入中國共產黨,但幸存者已罄盡!1984年,曾經擔任路北縣工委、縣政府、八大隊的領導李鐵鋒、季鴻業、胡文、徐有恒等來到倪大村里的倪大保衛戰遺址,由原地下黨老書記倪憲黨陪同參觀、回顧、留影。
紅色文化的溶入使該村文化禮堂增設了“紅色走廊”,但具體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難:資料匱乏、前輩過世、線索中斷、缺少文字記載、路途遙遠等等。面對困難,文化禮堂創始者不畏艱辛,登門拜訪,晝訪夜談,與那些老革命前輩的親屬促膝長談,尋找過去崢嶸歲月,尋找以往革命之烈火燃點,尋找那些悲壯而痛苦的回憶;跑黨史辦,抓住現有的線索,挖掘歷史的真實史料;采訪革命烈士家屬,了解腥風血雨的歷程;拜訪老領導、老戰士,打開了他們封存已久的記憶話匣。最終,這批“紅色文化”得以呈現。
“紅色文化”融入文化禮堂的現實意義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樣的意識早成了億萬人民的歷史共識。中國共產黨人自1921年建黨以來,經歷長期的北伐、抗日、解放戰爭的浴血奮戰,終于建立了新中國。八路軍、新四軍、解放大軍的戰馬大炮之轟烈,人易見之,金蕭支隊第八大隊蘭浦區武裝工作隊的零打散擊,人易淡之;中共領袖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力挽狂瀾的,人易敬之,倪大中共地下黨的聯絡站的情報搜集與傳遞等穩秘戰斗,人罕知之。然中國革命的熊熊烈火正是由這些星星之火而匯聚成燎原之勢。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這些為中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特殊地域無不使人記之憶之,并建立起紅色旅游線路,供人鑒賞與拜悟。然梅江鎮的“紅色文化”也不應被忽視。梅江鎮的太陽嶺留下了金蕭支隊第八大隊攻打日寇碉堡的神勇佳話;墩頭祠堂留下了金蕭支隊第八大隊激戰并消滅國民黨匪兵的硝煙彈花;倪大保衛戰的密集炮聲產生了對國民黨正規軍的巨大威懾,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進軍號角。
與井岡山等紅色基地相比,倪大地下黨利用長衫、圍裙、火籃(烤火的工具)張貼傳單標語宣傳抗日和解放全國,利用煙桿傳遞敵戰雙方情報的活動象螢火之微,毫不起眼。筆者認為大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固然重要,然而螢火之微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螢火之微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以建立并充分利用其鄉土性、直覺性、近距性,把愛國主義教育坐實文化禮堂,將其教育效果擴展至最大化,這也是農村文化禮堂工作者要探索的路徑。
隨著革命前輩的過世,許多紅色文化內容與線索將隨之入土。因此,搶救這些紅色文化就成了我們這一代農村文化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蘭溪市梅江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