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

摘 要:有效教學是所有教師的追求,在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面對步入高三的文科生,尤其是基礎最薄弱的C班生,為實現文科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就高三課堂中常見的習題講解做了幾點思考:題目的講解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注重規(guī)范,薄弱處,重點處不可省略,突出通式通法;題目講解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集體改錯、問題改編、反思解法規(guī)律等等,都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提高解題能力和解題速度。
關鍵詞:認知規(guī)律;規(guī)范步驟;通式通法;參與度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化運動。它強調的是: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fā)展,關注教學效益,關注可測性或量化,要求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筆者就高三文科C班數學課堂中常見的習題講解的有效教學實踐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首先,有效教學的根本途徑在于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而學生的有效學習是學生立足自身的主動探求外部事物個人意義的過程,是一個體驗和生成的過程,因而有效教學必須從學生出發(fā)。符合學生的意愿和基礎,提供適當的幫助。
對于高三文科C班生,大家的認識是成績差,基礎知識記憶不牢固,計算能力低,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能力低。面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這一類學生原本在數學上成功的體驗少、挫折多,過多的指責與批評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打消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要愛護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學生提供幫助和鼓勵。如何針對他們的現狀進行合理的選題、講解、小結是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高三是復習階段的學習,尤其是在后階段,課堂以習題的完成和講解為主,下面筆者就課堂中習題的講解做了幾點思考:(1)題目的講解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注重規(guī)范,薄弱處、重點處不可省略,突出通式通法;(2)題目講解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集體改錯、問題改編、反思解法規(guī)律等,都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提高解題能力和解題速度。
有效學習是建構學習,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以自身原有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這里,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具有重要作用,離開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就不可能發(fā)生。所謂理解就是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找不到新舊知識的聯系,新知識便是孤立的,無法被理解,并迅速遺忘。所以,新知識的教學必須深入學生原有知識或經驗中。當然,原有知識或經驗貯存于學生的長期記憶中,不會自動與新知識相連,需要一個激發(fā)過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條件,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常見問題的能力通過之前的練習和以往的成功體驗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對于文科C班生,往往在基礎題的解答上正確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因為知識記得不牢固,方法忘記或者有點模糊,所以,在題目的講解上,哪怕是覺得作為高三學生已經沒有問題的關鍵步驟也不能省略,以常見的一道三角函數求解性質的問題為例:
最好在旁邊附上正弦函數y=sint的圖象,標明橫軸上代表的是t通過一兩次這種格式的答題,筆者發(fā)現原來混亂答題的學生有了明顯的改進,不僅在單調區(qū)間這一類問題上,在與之相通的正弦型函數求值域、對稱軸、對稱中心這一塊求解性質的問題上也隨著有了改進,所以對于基礎薄弱的文科C班生,這類步驟的書寫對于強化解題所運用的方法與思想作用很大。在今后看待其他類似簡單基礎問題的講解上,尤其是基礎又薄弱題的講解對應的板書上更是應該書寫清楚,不要跳步。
又如,在三角函數求值中,利用已知角表示未知角的思路方法多數教師都認為比較簡單,一句話帶過,但是在學生的實際答題中,考試緊張的情緒下,基礎不牢固的學生并不那么容易發(fā)現這種關系,而教學中將找兩個角的關系強化到用換元法的具體步驟中來,不僅更加明確了找角的關系這個方向,還將實現這個方向的具體步驟給出,不管是在狀態(tài)好時能明顯看出角的關系,還是緊張的情緒下發(fā)現不了這種關系的情況下,都能根據換元法步驟做出解答。又如,在數列題目的講解中,注重基本量等通式通法,讓學生明確對待等差、等比數列題目的一個基本方向,在他們用基本量法解決問題遇到計算、解方程等問題時,適時地給予幫助:整體代換思想,降冪、換元的思想,再引導學生發(fā)現一些能用性質解決的特征,簡化運算,這樣處理比直接給出根據下標特征運用性質解決問題要好一些,讓學生在沒有發(fā)現下標特征的情況下同樣能夠解決問題,在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對穩(wěn)定學生的緊張情緒也有一定的幫助。
總之,復習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知識的鞏固,在基礎題目的講解課堂中,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在知識的記憶原本就不是特別清晰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重點融入步驟中,讓他們有明確的、可對照的做法,增強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的牢固性。
在習題講解的課堂中,豐富的,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索、有互動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非常值得借鑒的。筆者認為,基礎薄弱的文科生解題時出現的典型錯誤并不是教師沒有給出正確的指導,很多情況是聽過之后忘記了,被動、機械地記憶沒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利用投影儀等輔助設備組織集體改錯,引導學生進行自己改編題目、反思解法規(guī)律等等,都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提高解題能力和解題速度。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一個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實驗,結果如下: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所以對于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怎樣讓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參與進來,有看、有說、有寫、有交流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解完一道題目后,通過反思解法,可加深對題目條件本質的領悟,這有利于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提高解題能力和解題速度。培養(yǎng)學生解題后能自主進行一些常規(guī)變式的改編,給予他們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及時給予肯定與贊賞,這些都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
素養(yǎng)。
在高三文科基礎班數學習題講解課堂的教學中,如何能更有效地教學,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尋找適合學習主體即學生自身認知水平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的學為關鍵,吸引學生自發(fā)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維方法,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才能使課堂有效開展起來。當然,筆者所討論的僅僅只是結合高三文科基礎班學生的特點所做的一些思考,相信對于各個層次的學生而言,也會有類似相通的課堂教育理念,在今后的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將以學生為主題探尋適合他們的各種有效課堂的組織形式。
參考文獻:
趙敏紅.函數章節(jié)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教研,2010(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