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才 任重遠
由中國倫理學會民族倫理學專業委員會、云南省民族倫理學會、寧夏大學民族倫理研究所共同主辦,云南省民族倫理學會承辦的“民族倫理與國家治理”學術研討會,于2014年11月20日至24日在大理學院古城校區隆重召開。來自中央民族大學、蘭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教育學院、曲阜師范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吉首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湖北民族學院、石家莊鐵道大學、廣西教育學院、百色學院、貴州大學、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大理學院、《道德與文明》雜志社等二十多個單位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學者們圍繞“民族倫理與國家治理”的主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一、民族傳統倫理與國家治理研究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國家民委原副主任周明甫先生就2014年9月28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精神做了專題發言。他指出,走中國特色道路解決民族的問題,首先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發展、創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路徑;其次要走立足現代、面向未來的道路。對于當前民族工作中所面臨的自治制度、民族關系、民族經濟發展、民族文化、干部人才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學者們予以更多的思考和關注,當然,這也給學者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責任和擔當。他還認為,學者首先應該把民族發展的規律、民族倫理、民族關系的規律以及各個方面的規律、標準、范式搞清楚,樹立和堅守作為學者的學術倫理和職業道德。其次,在整個歷史變遷過程中,學者們都要回答過去我是誰,現在我是誰,未來我是誰;過去做的已經過去,現在該怎么做,未來該怎么做。最后,學者們要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要有創新、有引領,用中國的話語、中國的理論,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
就民族倫理與國家治理的問題,孫英教授提出一個總體標準、兩個分標準來衡量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問題。她認為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也是一個價值問題,應根據利益多少和利益最大化的余額標準,來解決利益關系沖突情況下自我犧牲的必要性以及在沒有沖突情況下自我犧牲的必要性問題。
唐凱興教授對古代壯族土司的政治倫理思想做了具體的闡述。他概括了忻城莫氏土司統治時期眾多的政治倫理思想,包括以儒為道統。以儒治鎮、治國,力主德治仁政,效忠王朝、仁民愛物,節儉勤政、教子修身、樂善改過等政治倫理思想,并對其與中華政治倫理中的相容性作了具體闡述。
王良范教授就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關系問題,提出應在“國家劇場”、“社會劇場”、“民間劇場”的場景中建構民族與國家的雙向認同關系,在民族身份與國家身份統一的權利認證下促使民族關系和諧,團結進步。
二、民族倫理學與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范式
李偉教授從歷史道德人類學與我國多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的方向出發,對民族倫理的研究范式、理論、方法,道德人類學的問題和命題。歷史道德人類學相關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分析。他認為歷r史道德人類學需要借鑒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民族學,為其提供一種事實判斷的范式。關于道德人類學的問題和命題。李偉教授認為需要注意以下三個基本問題:第一,民族生活圖像的演變及其他的歷史痕跡;第二,各民族用以組織和調節道德生活的實際做法和符號形式問題;第三,民族道德歷史的本性問題。我國多民族道德生活史不僅是一部生活史,也是一部概念史。每個民族的核心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核心概念不僅包含在語言文字中,也包含在民族的肢體語言、音樂語言、情感語言中,它們構成了豐富的道德生活。
陳文江教授圍繞我國多民族道德生活史的分析路徑與指標體系提出要建立一系列的指標與框架結構。他梳理了人類學、倫理學、社會學關于道德研究,尤其是關于道德生活研究的文獻,提出了“沖圣敘述”、“世俗敘述”、“職業生活領域”、“家庭領域”、“整個社會領域”等五大指標,這些指標應該回到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當中尋找相關學理依據。另外,陳文江教授認為,民族學者所做的道德生活史研究存在著細碎、缺少統領性內容和理論指導等問題,缺少倫理學應有的理論高度,進而導致了研究過程的低水平重復,因此需要在方法卜予以改進。中國各民族道德文獻資料數據庫的文獻數據,應該統一地搜集、管理、使用、匯總及分析,要最大限度保持數據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以及查詢的即時、高效性。進而保證數據庫的合理擴展。
熊坤新教授就中國歷代少數民族倫理思想的研究問題,結合自身從事民族倫理的學術歷程,試圖站住民族學與倫理學相互交叉、融會的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角度分別對民族倫理學、中國少數民族倫理思想和族別倫理思想進行研究。他指出民族倫理學在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亟須進一步夯實民族倫理學的理論基礎,認真回答民族倫理是什么,并強調民族倫理學具有本學科特有的內在邏輯結構要求。
高力教授通過對納西族道德生活史的研究,提出了“道德生活化”和“生活道德化”兩個概念。他認為,“生活道德化”是我們在考察各民族的道德生活中發現的,也是各民族本身就具有的道德認識規范,它包括各種物質條件在內的物質活動條件,體現了一個民族對這種物質生活條件的價值判斷和理想追求?!暗赖律罨闭{節不同利益關系,化解各種利益沖突,使生活變得有秩序。這就引申到道德政治化問題,道德政治化使道德的功能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道德成為政治意識形態以及統治階級的工具;道德遠離了社會基礎而成為政治產物;政治成為道德生活的阻礙。道德的生活化是必要的,生活的道德化不僅是道德的面目,而且是生活的本真面目。
與會代表認為不斷探索、完善民族倫理學、道德生活史概念、范疇、架構及其體系的研究,對民族倫理學的學科規范性和嚴謹性不僅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專業理論基礎上提升高度、廣度和深度,才能不斷擴大知識結構。因此,在進行民族倫理學的研究過程中,必須注意正確運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嚴格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倫理道德研究的同時,結合國家治理,真正推動民族地區的社會和諧與穩定。
三、各民族倫理道德與道德生活史研究方法
楊國才教授從白族道德生活史研究的方法和內容視角切入,認為白族社會歷史發展有其特殊性,發展不平衡,同一民族不同地區的社會發展程度也不一樣;同一階段的不同地區的發展不相同,各個階段的道德生活也不相同。因此,不能用以往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歷史研究的敘述邏輯,而應從白族社會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相適應的原始采集、狩獵、游牧、農業、手工業、商業視角切入,分析在每個階段的民間神話、傳說、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戀愛婚姻、家庭、喪葬等生活中的價值判斷與追求,以及人們在各個不同階段是怎樣調整本民族內部和周邊民族之間不同利益關系的,以尋求協調各種不同利益沖突,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的價值標準與尺度。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口述史、個案訪談、問卷調查、參與式調查進行綜合研究。
陳壽燦教授以畬族生態倫理的研究現狀與基本內容為題,對倫理學研究應該采取一種怎樣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人類學的非普遍主義立場和田野調查基礎之上的“深描”方法對民族倫理學的研究有著積極意義。他結合指標體系,從宗教、生產實踐、鄉規民約和文學式創作等方面對畬族的生態倫理進行了大量的田野研究,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活生生的畬族道德生活畫卷。
王文東教授以“宗教文化與民族道德生活之關聯”為題作了發言。他認為宗教文化與道德生活在結構上具有共生關系。民族道德生活史的研究不應是一種還原主義的方法論,而應該從整體論視角進行跨學科研究。
魯建彪教授從宗教信仰角度對傈僳族宗教倫理思想進行了闡釋,指出信仰基督教的傈僳族人帶有一定的排外性,他們的宗教倫理更多的是基督教倫理。因此,在多元宗教信仰背景下,如何勾勒傈僳族的道德生活便成了一個重要問題。
胡茂成教授對當前土家族道德生活的研究現狀和進展情況進行了分析,指出由于土家族人口較多且跨度較大,在還原歷史的問題上有著一定的難度,而且土家族的來源還存在著諸多爭論。目前他率領的土家族道德生活史團隊,已經有5個小組開展了田野調查,并且在開展田野調查之前也都組織了相關專家進行了深入研討。
總之,關于民族倫理學的學科歸屬問題及研究方法的問題,與會者認為需要綜合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并且從倫理學的三種研究取向,即元倫理學、規范倫理學和描述倫理學出發。就具體民族的道德生活研究方法,巴特爾教授認為民族的宗教研究在揭示民族道德生活史問題上具有引領作用,因為古人的道德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只有深入挖掘這種宗教思想,才能較好地保證道德生活史研究的有效性。
四、民族倫理與國家治理研究的新生力量
青年學者與青年學生組成的民族倫理學研究論壇主要討論了以下內容。
寧夏大學青年學者胡玉冰從文獻考證的角度探討了清代回族學者馬注的學術思想,他認為一要正本清源,即分清哪些是原創,哪些是引用,尤其要注重暗引,分清源流關系;二要去偽存真,即要辨明文本的文字與內容錯誤,避免以訛傳訛。吉首大學青年學者王銀春與其藏族學生合作探討了藏族傳統慈善倫理及其現代價值,認為藏族作為一個古老而又智慧的民族,具有豐富的慈善倫理思想,體現為“慈悲為懷、慷慨布施”的宗教慈善倫理,“道德榜樣、英雄崇拜”的個體慈善道德及“團結互助、扶弱濟貧”的群體慈善理念,這些慈善倫理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齊光勇探討了傈僳族的倫理思想觀念,其中澡堂會的風俗習慣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關注。云南民族大學碩士生王韻在深入獨龍江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用啊木從小學四年級后走7天路到縣城上完小學、中學到大學畢業,回獨龍江鄉當公務員的實地調查個案,分析了獨龍族從不讓孩子上學到義務教育普及和教育倫理觀念的變遷及國家、民族認同的觀念。施玉喬則以家族結構變化為切入點,分析了白族家族人際倫理觀的變化,既描述了白族的“孝”道、兄弟關系、鄰里關系觀念的不同,又闡釋了白族在城鎮化過程中家族人際倫理觀的變化,提出從家庭道德教育人手,促進優秀傳統家族人際倫理回歸的觀點。
大家的互動涉及的問題較為寬泛,主要聚焦在民族文化傳統與民族現代性關系問題上,與會專家學者形成了兩個對立交鋒的觀點,斯仁教授認為我們在批判學術研究與日常生活中的泛科學主義時,應當反思現代性,尤其應警惕現代性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消解,而肖平教授則在肯定科學、理性的積極價值的基礎上,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持樂觀主義態度。
責任編輯:耿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