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明
20世紀80年代,倫理學研究恢復伊始,學者們的研究大都圍繞道德的本質等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展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倫理學研究全面鋪開,不僅關于倫理學基本理論取得了諸多成果,中國倫理思想史、西方倫理思想史、現代西方倫理學等多方面的研究都成果頗豐,同時,經濟倫理、環境倫理、政治倫理等應用倫理研究也逐漸興起。并迅速發展。乃至成為倫理學研究的主流。盤點以往三十多年的倫理學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對公共倫理、制度倫理關注更多。而對個人美德倫理的研究相對較少。楊峻嶺教授的《道德恥感論》是近年個人美德倫理研究的扛鼎力作。
中國傳統倫理特別重視個人美德修養的養成,美德研究是中國傳統倫理的主要內容。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制度倫理的研究,從彌補傳統理論研究缺陷的角度講,這當然意義重大,但是在注重制度倫理研究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個人美德的研究,不能得出社會道德建設應該主要靠制度,個人美德、良心不可靠的結論。個人美德是所有社會道德、公共道德、制度倫理的基礎。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才說,法律必須變成人們的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而人們要提高道德修養首先要做到知恥,守住自我內心的道德底線,不做違背自我良知的任何事情。培養社會成員的道德恥感。使社會成員識恥、知恥和遠恥,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所以,深入研究道德恥感問題,把握社會道德恥感建設的規律,即具有重大的倫理學理論研究價值,對于推動社會道德建設意義深遠。
楊峻嶺教授的《道德恥感論》一書,圍繞道德恥感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首先,她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綜合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多學科知識,對道德恥感的內涵、本質屬性、基本特征、主要類型、基本功能、形成條件以及發展規律等,都做了原創性思考和深入闡發。其次,她還對中國傳統恥感思想、西方傳統恥感思想以及日本傳統恥感思想進行了全面梳理,總結了道德恥感建設的文化資源。最后,她對社會道德恥感培養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詳細的分析,闡明了道德恥感培育的主要內容、主要過程、基本特征和典型模式等諸多理論問題。《道德恥感論》對道德恥感的研究,全面、系統、深刻,對現實問題的探討,切中時弊,對現實社會道德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傳統儒家都特別強調知恥的重要性,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道德恥感傳統,可惜近年來這一優秀傳統如西風凋敝,逐漸散落,相應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構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應該逐步恢復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楊峻嶺教授的《道德恥感論》恰逢此時出版,應該成為一個良好的開端。
責任編輯:楊義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