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婷
【摘要】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教學的過程變成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既要教給學生知識,也應該提高學生求知能力,以培養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縱觀近些年教學理念的演變,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學生得到的是“接受”的本領,形成的是“吸收──儲存──再現”的信息模式。二是新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對問題先認知,再提出質疑,通過已學知識,大膽創建新的學習模式。顯然在新課改大環境下,后一種學習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社會情感,從而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開發。
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語文這門學科,最能發揮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要鼓勵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只要言之成理,就要給予肯定。這種探究本身就是一種收獲──畢竟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問題了!
一、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優勢如此明顯,源于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主動性
探究性學習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從心理學角度講,必須有學生的興趣、好奇的心理基礎,激活學生的好奇心、質疑欲望和學習興趣,積累“會學習”的經驗,增強學習信心。
(二)問題性
探究性學習以發現或形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為主線。就是說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運用已學知識來解答。
(三)靈活性
老師創建問題后,學生應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只要是想到且是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為探索的內容。我們要善于捕捉活動展開過程中所產生的“新資源”“新發現”,只要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探究活動過程與結果都會具有靈活性。
教師在向學生落實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變傳教士為學生交響樂團的指揮,讓學生生動有序地奏響自己個性化的樂音。這就要做好兩個“引導”,即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針對不同問題選擇具有個性特點的問題解決策略,最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二、落實探究性學習
(一)梳理文章脈絡
教師要根據不同文章題材,認真分析,在指導過程中設置討論話題,對學生求異思維進行訓練。一篇文學作品本身就帶有多重性,教師應多方設疑,學生應大膽質疑,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從文章的語言和結構著手,多方位審視,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如莫泊桑的兩個短篇《項鏈》和《我的叔叔于勒》,其主題都是立體化的,如果只用傳統的方法教學,從傳統的角度分析,就會封殺學生活潑的思維,甚至對學生形成一種遺毒無窮的誤導。
(二)解讀文本內涵
閱讀文本的重要一步,是多角度解讀。解讀魯迅的文章,我們不僅要講他的批判性,還要注重里面所包含的深層文化內涵。只局限于文本,就難以做到整體把握。如《拿來主義》,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努力學習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摒棄糟粕。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在分析林沖人物形象時可以探究:為什么要從階級角度去認識林沖的“反抗”意義?為什么不能從人性的角度著手,那是迫不得已的“掙扎”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另辟蹊徑,找到通往成功之路的另一扇窗。
(三)探究文本風格
優秀的文章都是作者心血的結晶,里面包含了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獨特的風格。我們能從清新典雅,音韻和諧的語言中,體會陶淵明那淡泊名利的心境。我們能從辭采華美,簡練含蓄的語言中,感受王勃那短暫的青春年華。引導學生探究作品風格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深入比較,要分析新課標語文教材選入的課文,辨析相似篇目的異同。如《氓》《孔雀東南飛》,如果都說文章重點討論的是封建禮教下女性的悲慘命運,這還不夠,我們也需要探究它們不同的語言風格和寫作特色。如《詩經》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精神內涵,《孔雀東南飛》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只有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就能辨析文章獨特的藝術風格,形成自己的見解。
(四)發揚自我
在現在的應試教育管制下,學生多半是喪失自我,缺乏獨到的見解,人云亦云。比如“戰勝挫折”的作文話題,不同地方的學生卻能寫成相似的文章,大多選用霍金、貝多芬、司馬遷、史鐵生等文化名人,缺乏新意。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找回自己的話語權,在寫作教學中,多角度立意,多角度辨析。學生也要發現自身寫作特點和提高寫作能力,逐步找回信心。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自己的寫作個性。
除了以上總結經驗,我們還要沿用以往的接受性學習模式。比如那些誦讀課文,教師可讓學生先通過初步感知背誦下來,以后隨著閱歷的豐富,其意義也就逐漸領悟了,一定要盡可能地要求學生多背一些精彩的語言材料。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自然會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去內化這些原先陌生的材料,自然會受到文化審美的熏陶和豐富情感的體驗,使之成為以后探究學習中生成新知的基礎材料或對比材料。沒有積累,“探究”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方向,或者無合理性可言。
參考文獻
[1]走進新世紀·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新世紀教師素養[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