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的誦讀效率,有很多方法,其中如何運用蘇教版語文書中的誦讀材料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從重新整合教材中的古詩詞、利用課堂讀透教材中的古詩詞和把培養出來的誦讀能力遷移到別的問題中去這三方面論述了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古詩詞誦讀的效率,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代詩詞;有效誦讀;利用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7-9年級學生的古代詩詞教學提出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1]古代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古詩詞學習,特別是古詩詞誦讀的教學效率,是當務之急。
要使誦讀教學有效,首先要選擇好誦讀的材料,而最直接的誦讀材料就是教材,所以如何合理利用好教材是有效朗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教材中的詩歌既然是誦讀的范本,那么如何通過對一首或一組詩詞的誦讀,激起學生的誦讀興趣;第三個問題是,既然誦讀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除了在古詩詞中,它還能不能遷移運用到其他文本的解讀中去。
一、根據教學實際整合現有教材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2]教材中選編的古詩詞是誦讀教學最直接的材料,如果這個材料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古詩詞誦讀教學時,必須對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讀。
以蘇教版語文課本為例,蘇教版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主要分布在“講讀課文”“誦讀欣賞”和“專題”這三個板塊中。從教材對古詩詞選擇來看,大致是按照詩歌的題材來分類的,而不是按照誦讀的難易程度來分類的,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系統進行教學,只能是從詩歌的內容和意義上來切入;如果要進行有效的誦讀教學,就必須對教材的古詩詞系統進行重新編排整合,使之更適合誦讀教學的需要。比如,可以按照古詩詞音樂性的強弱來劃分,把詩樂未分家以前的《詩經》《古詩十九首》《觀滄海》等作為一個誦讀單元來教學;也可以按照古詩詞的意境來劃分,把《沁園春·雪》《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觀滄海》等豪放派的詩詞放在一個誦讀單元,把《采蓮曲》《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清麗自然的詩詞放在一個誦讀單元;把《十五夜望月》《黃鶴樓》等思鄉離愁的詩詞放在一個誦讀單元等。
而這些誦讀單元之間,也應該按照從易到難,從現象到本質來安排教學進度。比如可以把音樂性最強的誦讀單元安排在七年級,使學生首先領略到古詩詞中的音樂美,使他們獲得愉快的閱讀體驗,為進一步理解古詩詞奠定基礎;把有相似意境的古詩詞誦讀單元安排在八年級,讓學生漸漸走入美的意境中去。這兩個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應該“不求甚解”,用誦讀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體會古詩詞的精妙。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九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才可以讓有相似情感體驗或思想傾向的古詩詞浮出水面,教師在誦讀的同時進行講解與分析,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這樣處理,就能打通教材的局限,通過誦讀的方式把72篇古詩詞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教學,既讓他們體會到古詩的外在美,也能讓他們領略到古詩詞的內在美。這樣才能達到“提高審美品位”的目的。
二、教材中的古詩詞要讀透讀好
以筆者執教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誦讀欣賞”《迢迢牽牛星》一文為例。首先,選取與《迢迢牽牛星》內容意境相似的作品示范朗讀,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悲哀的感覺;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誦讀和評價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自己體會到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并通過多次誦讀的方式強化學生對詩歌的情感體驗,最終還是讓學生用誦讀的方式表達詩歌中的情感;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利用關鍵字詞進行點撥;第四,力圖打破單元的限制,把《迢迢牽牛星》和《詩經》結合起來誦讀,強化學生對詩詞音樂美的體驗。
三、能把誦讀能力遷移到其他體裁中去
首先,是遷移到文言文的誦讀中。文言文無論從語言形式上,還是文體形式上、還是文化傳承方面都與古典詩詞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劉禹錫的《陋室銘》,整篇用對仗,和詩歌的審美是一樣的;即便不是駢文,如酈道元的《三峽》,句式整散結合,長短句參差,也有自己的節奏,和詞的審美異曲同工,所以用誦讀詩歌的方法誦讀文言文,能幫助學生體會文言文的節奏,培養文言文的語感。
其次,是遷移到現代散文的閱讀上來。但凡能成為經典的散文作品,都不會只停留在視覺層面的享受上,在語言上一定有它自己的節奏和美感,一定是朗朗上口的,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朱自清的《春》《綠》、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都是這樣的精品。這樣的散文在教學時,也必須用誦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漢語言的音樂美。這樣的精品讀到一定數量以后,語言的音樂美就會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能力,自然的運用到寫作中去,作文的文氣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最后,把誦讀能力遷移到其他文體中去,還能夠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當誦讀成為一種習慣,還能夠反哺古詩詞教學。語文教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誦讀是這個整體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之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王華,女,1980年生,漢族,江蘇蘇州人,蘇州市草橋中學一級教師,蘇州大學語文教育碩士在讀,從事初中語文教學與研究。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