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慕照
我想多數人看書評,是為了幫助自己做決定:值不值得買來讀呢?經他人善意提醒,我深刻地知道我自己是“利益相關者”,于是稱贊《英倫魔法師》這本書就成了理所當然的。利益相關者這一身份我無法改變,但人的身份是多重的:我是這本書的譯者,譯之前我首先是它的讀者。我敢說我通讀這本書的次數比一般讀者要多,閱讀體會更深我不敢說,但琢磨字句的時間從量上來講,我想應當比一般讀者更長。另外,寫評論并不要求作者非得出一個“推薦”或“不推薦”的整體評判,重點在于提供對讀者有用的信息。為幫助想要了解這本書的“潛在讀者”,我覺得我有資格也愿意寫一篇評論發在這里。
原書的題目是兩位主人公毫無魅力的全名(干巴巴、灰撲撲,令人鼻子直癢的學究氣從這里就能感覺到了)。他二人都是學者,一位是天生的學者(且似乎干不了別的),另一位則是半路出家,二人性格都有缺陷,缺陷阻礙了他們前進的腳步,卻也一次又一次將他們推向新的高度;他們的命運似乎早已被某種神秘力量安排好,但最終拯救他們的仍是自己的選擇。主要人物經歷亦真亦幻,故事主線敘事亦真亦幻,令讀者從始至終有一絲不安纏在心頭——就好像眼前的世界不再可靠,受世人推崇的“理性”與“自然法則”已不夠用,伸手捅破風和日麗的表面,撲面而來的是另一個世界里的凄風冷雨,而天幕背后、雨簾對面,還會有無限種可能。學者的書房是那樣狹窄,只有放下書本知識的規范走出去,方能體會大法高深、宇宙玄妙。兩位學者從知識的廢墟中走出,成了得道高人;頭頂斗轉星移,座鐘報響新紀元。
兩位主人公學術道路走得艱辛,大背景里的英國社會也是兵荒馬亂,內憂外患接連不斷。一門古老的學科突然有了現實意義,在外人(尤其是講求實際的英國人)眼里,玄妙莫測甚至有些荒唐的方法,解決的是冷硬如槍炮的實際問題。戰爭,對內閣大臣來說,是地圖上的濃圈密點、是報紙上駭人聽聞的描述、是自己艱難的仕途;對騎在戰馬上的威靈頓公爵來說,是根據實地需要,真刀真槍拼個你死我活?!耙粋€魔法師憑法術殺得了人嗎?”公爵問。才從書房來到戰場上的魔法師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客廳里的紙上談兵、士紳階層的“體面”、榮譽、道德,都只是這個文明社會表面一層浮膜,捅破它,開了殺戒,動了起死回生的黑術,實際問題暫時得到了有效解決。然而,什么時候是個頭呢?——“假如我們都死了,死光了,他們會說誰贏了呢?”——魔法師在戰場上鋌而走險,看了不該看的征兆,比常人多了一層感知與洞見,這種先于他人的“知識”令他越發感到戰爭的無謂、“贏”的無謂。一切美好的東西,曾經以為是組成這個世界的東西——純真、歡笑、情愛——全都不可挽回地流逝了。
從戰場歸來,魔法師變了。士紳階層的謹小慎微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果敢決絕——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亦是如此。難說這種變化是好是壞。從角色原型角度來看,如果初出茅廬的魔法師是個伏爾泰筆下“憨第德”一般盲目樂觀的形象,戰后的他則化作了歌德筆下一意孤行的“浮士德”:沉迷于自己的追求,不惜獻出自己的靈魂——我們的魔法師交出了自己的“理智”,是災難的開始,卻也是事業的突破口。三卷本的故事講到這里,封皮也恰到好處地變為黑色,如同威尼斯浮華落幕后的死寂,分不清夜幕與水面,看不清路在何方。魔法師拋開理智、閉眼邁步向前,卻走入另一片天地——恰是他追尋已久的真知。
從創作風格上講,這部作品“奇幻”(或者說“非現實”)之處在哪里呢?在書中世界,魔法是一門存在已久的學科,與歷史、哲學并行。攝政時期的英國社會,寫在歷史書上客觀存在的內憂外患背后多了一種解釋。在作者筆下,一切被描繪得“亦真亦幻”,但哪些是真、哪些是幻,她讓讀者看得分明。讀者深知有些東西“不當真”,卻又無法(或者說不忍心)反駁。就像書中多次提到的托馬斯·羅蘭森和喬治·克魯克山筆下的諷刺畫——書中借奇幻維度被放大了的“惡”與“畸形”,作者并沒打算讓讀者“當真”,而放大后的形象灼上心頭,分外鮮明,令讀者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多了幾分、深了幾分。
書中奇幻成分依托的是英國民間傳說,故事主要發生在英格蘭,而熱愛蘇格蘭、愛爾蘭以及威爾士民間傳說的讀者一定不會失望。書里主人公否認英格蘭魔法有任何“傳統”,讀者看到這里,要笑笑說:“這本書里的魔幻成分倒是‘傳統’得很呢!”仙靈的脾性不是憑空捏造,誘拐凡人的惡習也是自古有之??死伺扛皆谀_注中的故事讀起來亦是陰森恐怖——那種荒唐、毫無理性的恐怖,那種狂野與瘋癲的力量,分秒間能將文明的帷幕扯個干凈。有人說這部作品可與拜厄特媲美,我想他指的應當是拜厄特的《占有》,維多利亞時代女詩人深深隱藏在童謠、神話長詩之下的恐懼,在克拉克女士的這部作品里,我們似乎能夠聽到回音。讀完這部作品后,喜愛它的讀者(比如我)往往會踏上神話民俗研究的道路,興致勃勃地查閱弗雷澤的《金枝》、布里格斯四卷本的《不列顛民間傳說大辭典》,翻開葉芝的詩篇,而莎翁的《麥克白》、羅塞蒂的《精靈市場》、拜倫的《曼弗雷德》似乎也有重讀的必要,凱爾特文化的寶藏更是取之不竭??死伺康倪@部作品,恰是有這種激勵人“讀下去”的作用,讓我們看到奇隗的冰山一角,為水面下難以想象的宏偉折服,同時為其存在感到慶幸。而書中的“真”,也就是現實成分,更是“無字無來歷”。對于19世紀初的社會風貌——人名地名、風俗習慣、文化潮流——作者把握得準確精細。對那個時代有興趣、有研究的讀者,亦不會失望。作者筆下,時代細節描述得準確,特色亮點烘托得到位。那個時代的出版業、新聞業一片興轟熱鬧,戰火之下的亂世,滋生千萬種角色與營生。本書千余頁的長度,數不盡五顏六色的細節,有待讀者去發現、去體味,更是催促讀者繼續探索——讀更多這方面的書籍,了解歷史,才可解釋當今社會。
評論的既然是譯作,翻譯本身不能不談??捎捎谑恰袄嫦嚓P者”,我給任何評判也沒有意義。不少人被開頭幾章枯燥發“澀”的語言風格倒了胃口,以為全書如此。有人看到仿古民歌,以為這是譯者炫技、歸化過分。對此,作為譯者,我只想勸有興趣的讀者讀下去、讀完它,從整體上體味,有志做翻譯批評的也請參照原文、結合語境并比較不同譯本的處理。這本書的翻譯并非一氣呵成,著手翻譯的時候雖然比任何一種譯本都早,但由于最初并無出版目的,斷斷續續翻了十年之久。十年間,譯者自身水平、偏好也在發展變化,沒在出版前將先前的譯稿推翻重來,也是想保留這樣一種發展變化的軌跡。感謝編輯的辛勤付出,對先前的譯稿嚴加校訂,誤譯漏譯得以更正,但風格、筆法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貌。細心的讀者讀畢也許會發現譯作背后曾經大膽狂放、勇于試驗的我,漸漸收斂、嚴謹起來,仿佛年輕的魔法師逐漸變成了他的老師——謹小慎微、顧慮重重。這種變化是無法避免的,在我看來也是合情合理的。魔法師的太太曾責怪魔法師居然給一本自己參與完成的作品寫書評,我也確實無法評價我自己的翻譯,但我想借此機會表達我對這個譯本的自信——我沒有忘掉自己每當成功解決一個復雜句后的欣喜,每當為一個看似“不可翻”的詞匯尋找到音、意皆對等且妥當的譯法后的雀躍。目前,我自己對成果是滿意的。我還活著,還會發展變化,終有對目前成果不再滿意的一天。對已先于我達到更高水平的讀者,請給我繼續努力攀登的時間。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關于19世紀初攝政時期英國社會的小說譯本,讀的時候不必太在乎類型、流派,奇幻、現實,是又怎樣,不是又怎樣。譯文不會曲解原文原義,也不會給當代以中文為母語的讀者造成閱讀困難。當然,讀來有沒有“快感”,也只有讀者自己才能評判。我只希望讀者別被長度嚇住,讀了開頭“有意枯燥”的幾章也別太匆忙下定論,讀下去,讀下去:當五顏六色的角色登場(不像一開始全是無聊的老頭子),當倫敦籠罩在詭異的天光之下,當鏡子里吹來另個世界里的風,當宏偉的大宅突然變得鬼影幢幢,我相信你的呼吸會變得急促;當歐洲戰場復現古時榮光,當威尼斯運河蕩起另番天地的浮想,我相信你已經身臨其境,站在故事里的主人公身旁。而這一切存在的基礎——英格蘭的雨露與陽光,以及作者對那片土地的眷戀,在字字句句間滲透,時時提醒我們已身在異鄉。
合上最后一卷,我們會期待更多??死伺恳言诶m寫,但在新作品出現之前,我們可以自己在英國文學寶庫中挖掘寶藏,為這部書里浮光掠影提到的細節尋找出典,不失為一件樂事。我相信這也是克拉克女士寫這部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