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習大大訪問新加坡,習馬會,這個11月,新加坡再度成為熱詞。
我們80后一代知道新加坡,一定是從童年看的電視劇開始。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電視劇像一陣春風席卷熒屏,我們從《蓮花爭霸》認識了李南星,從《霹靂紅唇》知道了鄭惠玉,從《都市夜歸人》記住了鄭秀珍。那時我們覺得潘玲玲真好看,她的《情絲萬縷》每播一次都要追。那時女同學們都想把自己的筆名改成“碧君”,因為陳莉萍在《生活歌手》里就叫這個名字。而那時的男同學罵人會罵“三瑞”,因為《天涯同命鳥》里的傻瓜就叫三瑞……直到現在,當年的主題歌只要唱出上句,我們還能輕輕松松接出下句。這些曲子,就像時代密碼一樣,刻在80后的基因里。
不過,當得知11月上海將舉辦新加坡影展時,還是愣了一愣。是啊,電視劇看得太多了,但是電影,我看過新加坡的電影嗎?還真數不出幾部。
其實,今年不僅是習大大訪新,還是新加坡建國50 周年,中新正式建交25 周年。在這個意義非凡的年份,新加坡駐上海總領事館與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日月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舉辦了“秋識星洲”新加坡影展,從11月13日至15日,為上海影迷帶來5部南洋風味濃郁的佳作——《新兵正傳I、II、III》、《爸媽不在家》和《1965》。
新加坡駐上海總領事王首毅希望這個影展能進一步促進兩國民間交流:“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1965》是新加坡的《建國大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電影產業一度達到過亞洲電影制作中心之一的地位。不過,從70年代開始,由于政府的電影審查制度日趨嚴格,新加坡電影也曾經歷過一段不短的荒漠期,直到1987年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拉開帷幕,才逐漸復蘇。而政府的電影委員會則要遲至1998年方告成立。

“秋識星洲”新加坡影展。
迄今,電影產業在新加坡仍然算不上多重頭——數千名從業人員,年產量不過40多部,上市公司也只有MM2一家。
但這并不阻礙新加坡電影人在影片中暢所欲言。盡管歷史不長,國土面積也不大,新加坡的人口卻十分多元: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亞混血人,還有來自五洲四海的歪果仁。多元的人口也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而這恰恰給了電影無窮的創作靈感。
作為回報,新加坡電影人一直以來都相當關注民生和社會問題。邱金海執導的《十二樓》,聚焦住房問題,曾在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放映。巫俊峰導演的《叢林灣》則以真實新聞為基礎,反映了新加坡的同性戀生態。吳榮平、胡恩恩導演的《美滿人生》,英文片名就叫Singapore Dreaming,對新加坡商業社會奉行的成功學進行了反省。而紀錄電影《備忘錄》,試圖將新加坡從“環球村”剝離出來,還原從前的本土記憶,在新加坡公映后,被認為是一部“所有新加坡人都應該看”的電影。
眾所周知,新加坡1965年正式獨立。是次影展展映片《1965》的題目代表何意,不言自明。就在那一年,來自亞洲四面八方的移民突然發覺,他們身處的這個小島,可以稱之為“家”。這部影片就以1960年代的種族紛爭為背景,描述了新加坡建國期間普通市民的生活。影片總投資達280萬新幣(約合人民幣1250萬),是新加坡歷史上投入最高的影片,也是今年50周年國慶獻禮片,今年7月剛剛在新公映,被譽為新加坡版的《建國大業》。

《新兵正傳》延續票房神話
新加坡電影和香港電影有一個相似之處:因為本土市場太小,所以即使討論再嚴肅的社會問題,通常都會選擇比較輕松的喜劇方式來吸引觀眾。
說到此中高手,就不得不提主持人出身的新加坡導演梁智強。他不僅是新加坡電視史上最長壽綜藝節目《搞笑行動》的主持人,還是一個屢戰屢勝,不斷刷新票房紀錄的導演。代表作《錢不夠用》系列、《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前者聚焦三兄弟的理財故事,后者諷刺公務員的耍太極認死理,背后都有嚴肅的社會思考,但呈現方式卻輕松幽默,令人捧腹。
當然,他最著名的作品還是《新兵正傳》系列三部曲。講的是新加坡征兵制度和少年服兵役的訓練營故事,風格卻十分爆笑。一個富家的紈绔子弟最終變成紀律嚴明的新加坡部隊成員,勵志故事配上搞笑風格,在新加坡一舉拿下了620 萬元新幣(約合人民幣2800 萬)的2012年最高票房紀錄。作為續集,第二部和第三部也拿下了780萬和760萬的票房佳績——其中由第二部創下的780萬新幣(約合人民幣3500萬)華語片新加坡本土票房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或許3500多萬人民幣的票房,在“一天一個億”“票房不破十億都不好意思說賣座”的中國,看起來不算什么大事。但是要知道新加坡國內銀幕總數只有200多塊,僅僅是中國銀幕總數的百分之一。以這樣數量的銀幕而產出3500多萬的票房,如果換算到中國,那就是35億的票房啊!至少目前來看,還沒有一部華語片能在中國突破35億這個數字吧。
《爸媽不在家》揚名國際
雖然產量和票房總量上都無法與大國相比,但新加坡電影產業仍然很多元,在商業上爭取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地票房的同時,也鼓勵藝術片的發展。始于1987年的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是當地最盛大的電影活動,也是亞洲的重要電影節之一。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一樣,這個電影節的英語簡稱也是“SIFF”。但新加坡的SIFF似乎更是小眾文藝片的天堂。
每年4月,這個電影節都會頒出亞洲劇情長片類的“銀屏獎”,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就曾因《愛情萬歲》、《洞》得過大獎。除此之外,還會有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電影處女作等獎項頒出。中國演員李冰冰和廖凡也曾憑借《過年回家》和《綠帽子》獲得最佳演員獎。更重要的是,SIFF還有一個專門針對新加坡短片的獎項,為許多青年導演從短片走向長片給予了很大的鼓勵。
2013年觀看過臺灣金馬獎頒獎典禮的觀眾大概都記得這一幕: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多次起身,上臺,從頒獎人手里接過金馬獎座——那一年,他的導演處女作《爸媽不在家》先是在戛納電影節首映,捧回金攝影機獎,繼而又在金馬大獲好評,拿下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新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四個重要獎項。
有人說,在新加坡,每六戶家庭就有一戶請女傭。而《爸媽不在家》正通過孩子(家樂)與女傭(泰莉)的關系,將1997年身處金融風暴的新加坡社會里,一段波瀾起伏的家庭風暴展現給觀眾,被李安譽為:“不用力就把你的心從頭揪到尾……清新、不做作、很純、很感人,是大師沒辦法比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公開向陳哲藝道賀。
2014年,陳哲藝還被好萊塢雜志《綜藝》(Variety)評為“年度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0位導演”之一。新加坡文藝片產量雖少,卻足以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