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大學生一分鐘路演獲6份投資邀約”、“宅男玩航拍引百萬天使投資”、“小伙陪老總跑步跑回百萬風投”……這樣的新聞,是每天都會讀到的。
典型的創業故事,主角是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如果要高級一些,可以是海歸;故事的情節應該是他在玩著,或者什么也沒干著,但突發奇想,想出了一個點子,做了一個APP,路演了,參加什么比賽了,投資家就投了錢;或者喝了一次咖啡,碰到了投資家;甚至,他什么都沒有做,投資家就找上門來。就這樣,他有了第一桶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然后,又經過幾輪融資,就成了不大不小的老板。
看到這樣的故事,讓人覺得比二十年前“下崗之后天地寬”的故事迷人很多倍。那時,也有很多下崗之后創業的故事,傳遞國企減員增效、打破鐵飯碗后的好消息。在那消息中,下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帶來了創業的機會。下崗創業的成功者,畢竟是少見的幸運兒。后來我們慢慢知道,很多下崗者擠在“再就業中心”里等安置,不少人從此沒有了職業,夫妻雙下崗陷入困境的人有之,城市困難群體在此后有之。
下崗創業的成功故事,大多告訴人們要“吃苦耐勞”。再往前,當然也有創業故事。例如改革開放初期的創業者,故事中說的也是“勤勞致富”。
現在,看樣子時代“進步”的不是一點點,真的翻了天覆了地。創業故事中都是知識和資本,再沒有創業艱難,而只有創業樂趣、成功體驗。甚至不需要知識,現在的創業故事,是只需要“點子”的,只要點子好,就有錢,有錢就算創業成功,生產是不需要的,數據化了嘛,“互聯網+”了嘛,只要你靠著互聯網,想出能夠加上去的東西,別的都忽略不計,經營管理消失了,辛勤勞動沒有了,你有點子有APP有下載,這就夠了。
有名言說,“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豬能飛,人當然也能。所以要緊的是找風口。聽起來,這就像是炒股票,大盤向上,豬也能飛,大盤一垮,哭爹叫媽。而且,盤面向上還是向下,風口轉到哪里去,你是能未卜先知的嗎?所以,如果可以站在半空中看一下場面,定是一堆人忽而堆在這里,忽而堆在那里,這就是“風口”的意思。
澎湃新聞剛剛報道了手機業的新聞:曾經只花了25分鐘就眾籌了1600萬資金的大可樂手機破產了,留下了諸多用戶的咒罵聲。兩年前,手機行業的錢來得如此容易,人人都覺得自己便是站在風口被吹上天的“豬”,幾個人搭建一個團隊就可以開搞。現在風沒了,豬落地了。
做手機,比起現在媒體上講的創業故事還要硬許多。媒體上的創業故事,無不好玩又來錢,一點也不累,一點也不苦,一點也不令人著急,類似天上掉餡餅的神話傳說,讓人把“成功”設想為純粹的靈機一動,讓人感到滿世界都是錢在天使般地晃蕩(那些錢真的叫“天使基金”)。社會還需要生產和銷售,企業還需要經營和管理嗎?艱難困苦還是創業需要的準備嗎?“互聯網+點子”就是創業的全部含義嗎?那些擠在人才市場、在每一個招聘會上投送簡歷的人,是否也是真實的甚至更真實的當代景象呢,我們是否要引導他們都去想“互聯網+”的創業點子?高度同質化的創客故事、點子創業模板、天使到處撒錢的神話,可能只是刺激了人們隨隨便便發財、靈機一動成功的錯覺,里面埋藏著輕輕松松成功的“成功學”底蘊。
如果收集起每天的刑事案件,我們也能在媒體上讀不完打打殺殺的新聞。媒體報道起創業來,全是各種各樣的小點子分分鐘贏得百萬投資,是不是也一樣歪曲了社會的實際狀況呢?當然,打打殺殺是負面的,創業是正面的,負面地歪曲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正面的歪曲就會有良好的社會后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