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二混子”,北方話,與“二流子”同義。上世紀90年代初,有一部叫做《我愛我家》的情景喜劇風靡全國,其中一集出現了葛優扮演的二混子角色,一名內地小城少年坐在電視機前,呵呵地傻樂。
20年后,愛看《我愛我家》的小城少年已經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讀書、就業、成家等人生大事。在上海這座魔都安享人生之外,小城青年血管里那個不安分的基因蠢蠢欲動,正在尋找出口。長大的小城青年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二混子”,做了個微信公眾號叫“混子曰”。在微信公眾號井噴的2015年下半年,“混子曰”成長迅速,粉絲一舉沖上60萬。
“混子曰”的作品,是主題漫畫,跟多年前朱德庸漫畫不同的是,“混子曰”不講情懷,不劈情操,每一集都是“硬知識”。
“混子曰”最近廣為流傳的作品是《屠呦呦對瘧原蟲干了什么》,記者轉發這篇作品后不久,發現自己的微信圈被它刷屏,轉發文章的朋友涉及各行各業,其中不少是醫生,或者有生物學背景的人。奇怪的是,還有很多平常與科學搭不上邊的讀者,也熱情地轉發著這篇文章。一位幼兒園教師評論:“如果做成視頻,小朋友也可以看哦。”
跟這篇作品類似,“混子曰”的內容要么涉及歷史,要么是對時事新聞的解讀,可以簡單地總結為,都是“學渣”不愿意看的那些話題。但被二混子轉變為漫畫后,硬知識軟了很多,加上他的插科打諢,硬知識不再面目可憎,甚至變得老少咸宜、高低通吃。
原本用業余時間創作的二混子,如今已經辭掉工作,投入創業大軍,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專職經營“混子曰”。在一個充斥著“不愛學習”氛圍的時代,傳播硬知識的“混子曰”卻獲得了風投的青睞。

無門無派的漫畫大號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第七天,二混子把自己的作品搬上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混子曰”,幾天內積累了接近80萬的閱讀數,讓很多公眾大號望塵莫及。這還不是“混子曰”公眾號成績最好的一篇,最厲害的一篇是《天天喊反法西斯,你知道法西斯是啥么?》,發表時間在天安門大閱兵的次日,閱讀數95萬,這還只是7天的統計量。“混子曰”的另一成名作是《一口氣讀完日本史》,很多人都是看了這篇文章,才訂閱“混子曰”的。
二混子的漫畫無門無派,甚至都不知道該叫個什么體裁,但一時間,卻吸引了眾多粉絲。讀者對二混子漫畫的第一印象一般是好玩,插科打諢自嘲的文風正合當下年輕人的閱讀趣味。但二混子說,他的作品,不是因為好笑吸引人,而是里面的“干貨”。

如果沒見過二混子本人,你一定以為盯著微信后臺數據的那個人,臉上會劃過狡黠的一笑。可惜,二混子真人,與他作品中自畫像描述的腹黑男有一定差距。
真人二混子,80后,普通家庭出身,高考大省江西省一小城重點中學的非拔尖學生,在一所工科大學里學機械設計專業,研究生學工業設計。如果沿著這樣的人生軌跡,二混子將在工科男的常規軌跡中生活下去——做一份體面的工作,拿著不錯的工資,充當大公司里一顆螺絲釘。事實上,辭職之前二混子的人生基本已經走上這樣的軌道。坐在記者面前的二混子,整潔客氣,保留著大公司員工的禮貌態度,一點不像他漫畫中的自畫像——凹臉癟嘴,一臉的不滿意,一副屌絲表情。
今年上半年,二混子正式從跨國汽車公司辭職,10月,他租了自己的辦公室,雇了幾名員工,拉開架勢經營“混子曰”,已經有風投與二混子洽談,新經濟和互聯網,給了二混子足夠的發展空間。
硬知識是剛需
二混子一再向記者強調,盡管粉絲訂閱“混子曰”大多是覺得漫畫好笑,但他的漫畫不是為了好笑,而是傳播硬知識。“硬知識是剛需”,這句話他至少說了三遍。二混子相信,每個人都需要這些知識或者常識,只是傳統的學習方法讓人望而卻步。

“混子曰”的內容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歷史題材,第二類是汽車知識,剩下的就像寫屠呦呦這篇一樣與新聞事件相關。其中歷史題材篇數最多,東周列國就有四篇,楚漢之爭、大漢王朝也由數篇組成系列。二混子希望今后歷史知識能夠形成系列,他喜歡知識被系統梳理后的有序感。
朝代之外,還有關于孔子和屈原的內容,對于這兩位歷史人物,二混子選擇了中學歷史課本沒有提到的內容,比如孔子在周游列國成為圣賢之前,都干了點什么。二混子說,他的漫畫內容來源于正規出版的書籍,都是主流學術觀點,“三觀都是正的”,只不過,以前大家沒有注意到。
世界歷史包含了國家史和宗教史。有佛教信徒在后臺留言說,他的師傅在看了“混子曰”關于佛教的漫畫后,把漫畫推薦給其他的信徒看。在二混子看來,他不研究歷史,“只是歷史知識的搬運工”。
至于汽車知識,則源于二混子原來的職業。他曾是一家汽車企業汽車設計部門的職員,負責用戶調研,分析用戶的需求,為汽車設計提供線索。身在車企,二混子的專業知識自然比普通人豐富很多,他把這些汽車知識也畫成漫畫。關于汽車知識的漫畫,后來成為最早吸引廣告客戶投入的板塊。當然,最吸引眼球的還是跟新聞有關的漫畫,就像屠呦呦與瘧原蟲這樣的題材,傳播得最快。
不管是歷史、汽車還是瘧原蟲,原本都是讓“學渣”頭痛的硬知識,但看了“混子曰”的漫畫,“學渣”們發現,原來硬知識也能親近。
理科生二混子很快認識到,“混子曰”的核心價值就在于這種將硬知識軟化的能力,關于屠呦呦的一文發表后,有藥企找到他,要他也用漫畫解釋一下某種藥物是怎樣治療疾病的。當然,嗅覺靈敏的投資者也發現了這一點,向二混子發出了投資意愿。

小叛逆成長史
二混子沒有正經學過繪畫,基本功是中學歷史課上練就的——課堂上畫漫畫,是很多少年的共同“愛好”。工作以后,二混子撿起了業余愛好,畫一些四格漫畫發表在自己的微博上。二混子起步時還沒有現在這般“高冷”,2014年以前,他的作品大多是講個冷幽默,發個小牢騷,揮灑著80后內心的一點小叛逆。朋友從微博上看到漫畫后轉一轉,一條也就是幾百個轉發而已。
后來,二混子開始涉足歷史題材,歷史知識基本上是上大學后自己看各種書籍積累的,至于中學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早就“考過就忘”。 “這么說吧,中學歷史課學過的知識,只剩下個1840年發生鴉片戰爭了,那時候我連秦朝漢朝哪個在前面都分不清。”
中學時代的二混子,完全不熱愛歷史,后來的閱讀,反而激發了對歷史的興趣。也許正是有這樣的經歷,二混子知道如果把歷史化作漫畫,一定有不少人愛看。
事實上,雖然轉戰歷史題材,小叛逆還是時刻閃現。在講屈原的一篇里,有這樣的旁白:“屈原,屈大夫,歷史上有頭有臉的老憤青,人家連命都不要了,你們不要只知道吃粽子!”“歷史上因為愛國愛出人命的事情不少,為啥屈原這么有名,關鍵還是有文化!”不喜歡“高大上”,不喜歡“裝嚴肅”,二混子身上有80后一代的共性——一點小壞,卻不挑戰主流,一嘴的自嘲后面是一顆強大的心。
漫畫看似沒正經,但生產的過程卻是緊張嚴肅的。二混子說,像屠呦呦這一篇,他先在網絡上查資料,然后查閱相關書籍,看了很多看不懂的術語。最后,他終于搞懂青蒿素的作用是餓死瘧原蟲,有了這個關鍵的知識,二混子就開始構思如何將這些知識變成漫畫。“從構思到畫出來,一般需要四五天的時間,畫出來以后我還不敢發表,要先發給有生物學、醫學背景的朋友看,找找有沒有錯誤。”
因為生產周期長達一周,“混子曰”更新速度不算快,但這樣的生產流程卻保證了每一集作品的品質。
對于自己的工作,二混子形容就像電影《甲方乙方》里主人公們開的那家公司:“好玩的是客戶,對我們來說是工作。”他以理科生的理性態度對待漫畫,面對60萬閱讀者,甚至還產生了責任感。
互聯網時代之前我們也許無法想象,硬知識漫畫也能成為“暢銷品”,一個理工男的筆頭竟能變成“學渣粉碎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