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相卓

摘 ? 要: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中華民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積聚在人民心中的中華民族精神徹底展現了出來。中華民族開始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戰;當戰爭演化為民族對抗時,人民的力量也會變得無比強大。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民族精神拯救了國家。
關鍵詞:民族精神;抗日戰爭;民族國家
民族國家是現當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存在的一種常態,許多國家都在致力于民族國家的建立。戰爭與民族國家的建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是有因果之間的聯系。戰爭是民族國家建立的催化劑。戰爭使得深壓在人民心中的民族愛國主義情懷展現出來。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中國一直遭受外來列強的入侵。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說過:“沒有哪個國家不是誕生于戰火之中的……沒有哪一個有自我意識的群體能夠不經歷武裝沖突或戰爭威脅,就把自己確立為世界舞臺上的一個新的和獨立的角色。”[1]戰爭自私有制產生以來就與人類共存。戰爭影響著國家存亡的走向。直到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徹底覺醒,中國才重新地在世界的舞臺上崛起并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戰爭與民族精神的關系
民族精神的概念來源于西方。民族精神與民族國家的建立、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伴隨著民族之間的戰爭激增,民族意識高漲,民族國家也逐漸地涌現出來。民族精神產生于戰爭之中,而戰爭又推動著民族精神的發展,最終建立起民族國家。“戰爭借助激發痛恨外國人,促進民族意識的增長”[2]。百年戰爭中,英法的民族意識高漲,兩國的民族熱情也空前增進。例如,英國在百年戰爭之后逐漸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法語逐漸被取代。民族意識并非虛無飄渺的東西,即在比賽場上也有民族的優勝意識。當自己國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時,人民的民族意識就會凸顯。在新中國成立后,這種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意識更加清晰。比如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我們的人民都是傾其所有支持國家的政策,因為國家維護了我們的民族利益。因為有了民族精神的存在,我們才能更加團結,才能合力奔向民族共同富裕的道路。
關于戰爭的評述,我們比較接受的是德國著名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觀點:“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3],即國家之間一切的戰爭都是圍繞政治進行的,以政治為中心,戰爭為政治服務。所以,在中國的歷史研究中多是以政治為中心去對經濟、軍事做評論。包括軍事、經濟和文化都為政治而服務,政治利益是民族利益的核心。在西方也有一些學者將戰爭作為探討的中心,以戰爭為中心探討國家政治的演變,認為長期以來,戰爭和準備戰爭導致了歐洲國家的主要構件的產生,這種活動遠比其他活動的影響要大得多。甚至于維克多·李·伯克在《文明的沖突:戰爭與歐洲國家體制的形成》中說,“以至于我們完全可以將克勞塞維茨的名言顛倒一下:政治似乎是戰爭的某種表現形式”[4]。戰爭自私有制產生以來就一直存在,戰爭也確實推動著國家政治的演變,例如由于獨立戰爭的勝利而使美利堅合眾國建立,由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建立。
毛澤東對戰爭的評論是:“戰爭——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5]每個民族都不希望發生戰爭,戰爭意味著生產遭到破壞,親人的離散等等。如果戰爭失敗還意味著要受到外來民族的奴役或者是剝削。出于這些,戰爭過程中人民會起來反抗,有意識地加入到保衛祖國的戰爭中。這就逐漸形成了一種民族意識,即民族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當“民族利益”至上時,有時也會產生相反的結果。例如希特勒利用人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滿蓄意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其所宣稱的“種族優越論”和“種族滅絕主義”就是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這種形態下的民族主義就是反人類、反社會的極端民族主義。在另一種情況之下,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之際,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反對外來侵略,在技術裝備落后、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情況下,仍舊熱烈地參加到抗日戰爭中去,體現出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第一種我們稱之為整個民族的民族狂熱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一直受到世人的批判。第二種就是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這才是我們所提倡和發揚的。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精神得以集中體現。這種精神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敬佩,是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毛澤東所講的“正義的戰爭”。毛澤東將戰爭的性質作了劃分,說:“歷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6]然而,毛澤東又指出:“戰爭——這個人類互相殘殺的怪物,人類社會的發展終究要把它消滅的,而且就在不遠的將來會把它消滅的。但是消滅它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用戰爭反對戰爭,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用民族革命戰爭反對民族反革命戰爭,用階級革命反對階級反革命戰爭。”德、日、意組成的法西斯集團策動了一場世界范圍的戰爭,使得世界絕大多數人民都受到了傷害。這種非正義的戰爭最終的結果必將是在正義人民的團結下被擊敗。
此外,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技革命的到來,廣大亞非拉民族的覺醒,許多新興的國家也都是建立在二戰之后。同樣,中國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認識到自己民族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強化了民族國家意識。無數具有民族精神、懷有強列的民族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都在為改變中華民族的現狀而努力,十幾億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愛國熱情投入到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來;因為深知“落后就要挨打”。這便延續與發展了不屈的中華民族之魂。
二、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我們懂得孫武教導我們的“上下同欲者勝”的道理。溫家寶曾在汶川大地震的時候說過:“任何大的困難如果除以13億,那就會變得很小;反之,再小的問題如果乘以13億,那就會變得很大。”進入近代史后,即在1840年以后的百年間,中國一直遭受著外來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許多仁人志士都感到了民族的危亡。當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我們中華民族面臨的已不再是受剝削和壓迫的問題,而是國家、民族的滅絕災難。此時此刻,廣大中華兒女的愛國民族精神得到升華,人們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來保衛祖國。從這種角度上看,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應有所區別:“愛國主義”是一種情感上的熱愛,而“民族主義”則是一種行為上的忠誠。當中華民族精神上升至行為上的意識時,中華民族就會變得堅不可摧;因為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列寧曾說過,“誰的后備多,誰的人力多,誰在人民群眾中更能支持的住,誰就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7]。抗日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一場消耗戰,不僅是國家財力、武器裝備的較量,更是人力資源的比拼。中國人民的頑強抗戰拖住了日本軍隊的主力,使它們不能北進南下。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總數即達3500萬人以上,財產損失達6000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種貢獻是為世界所承認與欽佩的。
中國人的民族氣節是當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比擬的。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不會輕而易舉就被消滅的。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就體現出南宋末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在抗日過程中,我們有許多為保家衛國犧牲的將領。在七七事變中浴血奮戰并壯烈犧牲的佟麟閣說過,“釁將不免,吾輩首當其沖,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系于一人者輕,而系于民族國家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馬革裹尸,唯以死報國”。我們可以列舉的名字還有很多很多。此外,還有無數不知姓名的群眾,雖然歷史沒有將它們的事跡銘記,但我們對他們充滿了緬懷與感激;因為他們的付出為我們換來了現在的美好生活。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是偉大而高尚的。1940年德國憑借“閃電戰”一舉使英法戰敗,促使法國投降。中國人民則一直堅持抗戰達14年(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之久。我們堅信就算蔣介石政府不抗日,中國人民也是不可戰勝的。因為我們擁有光榮而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和優秀的民族精神,有不屈不撓的廣大愛國將士和英雄人民,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一直帶領我們堅持抗戰、為中華民族帶來希望的中國共產黨做中流砥柱。
查爾斯·蒂利說過,“從990 年開始,大的戰爭動員為國家的擴張、兼并和創造新的政治組織提供了主要的機會”[8]。人民的新中國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浴血洗禮而誕生。它不同于以往的中國,它有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有嶄新的社會主義的民主與法治相結合的國家機構。時至今日,距離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有70年的光景,世界人民不會忘記那些悲壯的歲月,中國人民更不應該忘記。我們應該傳承抗戰先烈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與英勇斗爭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將其上升為一種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行為上的忠誠與熱情,為實現先烈們復興民族、振興中華的偉大理想而努力奮斗。
注釋:
[1]〔美〕塞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M].程克雄譯.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5,P26.
[2]Clayton Roberts and David Roberts,A History of England I prehistory to 1714. New Jersey 1985,p166.
[3]〔德〕克勞塞維茨.戰爭論[M].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68,P26.
[4]〔美〕維克多·李·伯克.文明的沖突:戰爭與歐洲國家體制的形成.[M]王晉新譯.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P12.
[5]《毛澤東選集》[M].第1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1,P171.
[6]《毛澤東選集》[M].第2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1,P475-476.
[7]《列寧全集》[M]第37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86,P231.
[8]〔美〕查爾斯·蒂利.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公元990-1992年[M].魏洪鐘,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P78.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