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聲廣
錢穆先生于1895年7月30日出生在江南水鄉的無錫七房橋。他12歲時,體弱多病的父親即撒手人寰,母親寧愿自己忍受孤苦,也不讓孩子輟學。他憑著自己的聰慧,自修苦讀,成為我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和教育家。錢穆先生不僅在學術圈子里影響深遠,著作等身,在抗日戰爭中也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先生雖不是投筆從戎,血灑沙場,但他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奔走呼吁,用他的人格品質和淵博知識教育影響引導了一代青年學子奔赴前線,為國而戰。錢穆先生表現出的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讓我們深為感佩。
1937年7月15日至8月1 5日,蔣介石邀請大學教授、社團領袖、社會賢達以及各界人士,就七七事變后的形勢,分三期舉行會議。7月15日,北大教授集會,決議通電擁護抗戰。錢穆先生參加了這次集會,表達自己對抗戰的決心。次年,他又趕到昆明西南聯大任教。當時一些聯大學生也投筆從戎。當他們被批準入伍,穿上軍裝后,臨行前紛紛到錢穆先生處索求贈言。錢穆先生以一位師長的關切,諄諄告誡學生說:“你們今日擔負民族興亡的大任,走上前線,你們首先應當知道軍事地理,希望同學們隨身帶一部顧祖禹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你們就要隨同部隊奔赴湖南、江西抗敵前線,你們就應該透徹的了解湖南、江西兩省的地理沿革,可以先挑此書中有關此兩省的章節細加解讀。”錢穆先生不僅從青年人為國擔當的角度教育引導學生們擔負起民族興亡大任,也以自己學養深厚的知識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語重心長的叮囑,鼓舞和堅定了學子們奔赴前線的必勝信心。
1938年12月29日,汪精衛在河內發表“艷電”,公開投敵,日本加快侵略步伐,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關頭。錢穆先生表現出了一個學者可貴的擔當精神,本著“重建立國人對中國民族的感情與對中國歷史的尊重”,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立場,發表了頗具深意的《國史大綱》。外患的刺激、劇變的生活環境,迫使錢穆先生不停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會不會亡?這種思考貫穿了《國史大綱》始末,最終凝結成這部充滿士人自覺的民族精神,以政治、思想、經濟、軍事史為綱的中國通史。很顯然,錢穆先生把希望寄托在積極投身于抗戰的精英分子身上,希望他們從這樣一部張揚“士”之人力的史綱里汲取力量,血戰前行。書首關于“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之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的寄語,正在此意。錢穆先生指出,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要務,在于能在國家民族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他在《國史大綱》的“引論”中對歷史研究中的民族虛無主義進行了批判。他首先指出,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舉其特點有三:“一者‘悠久’”,自傳說中的黃帝算起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二者‘無間斷’”,自周共和行政以下都有年代可查;“三者‘詳密’”,史事記載十分清楚。加上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豐富多彩,而“一民族文化之評價,與其歷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則我華夏文化,于并世固當首屈一指”。可以肯定地說,《國史大綱》正是在民族危亡時期,用以喚醒國魂、御敵救國的精神發動機和沖鋒號,表達了炎黃子孫對祖國的深厚愛國情懷。
歲月如白駒過隙,七十載倏忽而逝。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追思過去,當我們體會到許許多多前輩為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所作出的犧牲和付出,不由得感慨萬千:像錢穆先生這樣以一種知識分子獨特的抗戰方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無疑是注入了無窮的精神力量。正是因為中華民族有了這些敢于犧牲,勇于擔當的知識分子,有了這些充滿著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責任感的英雄兒女,所以注定不會亡國,注定能將日本侵略者最終趕出我們的國土,注定會屹立在雄奇的世界東方。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