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英國大小報紙向來政治傾向分明,高訪四天,各大媒體也忙乎了一個多星期。從新聞報道的視角及側重點、評論員的文章以及讀者來信來看這一周的高訪報道,還是很有意思的。
高訪開始前,各大媒體就開始做鋪墊,介紹習近平的來龍去脈,評論這次一路紅地毯的頂級待遇,分析此次高訪將希望取得的成果。《每日電訊報》刊登唐人街張燈結彩的照片,關注高訪的經濟因素;《星期日獨立報》把重點聚焦在新任工黨黨魁科爾賓的行動上,猜測他是否會在周二晚國宴上公開提出中國人權問題;《 衛報》介紹第一夫人的出身及名氣,稱她為“習近平的秘密武器”;《泰晤士報》說第一夫人時尚、典雅、顏值高,她與首相夫人公爵夫人等會面時,必定會關注對方的打扮;《星期日太陽報》講到的是國家主席與足球,說當地政府安排他去參觀穿藍衣的曼城隊而不是他想去的穿紅衣的曼聯隊,這讓他頗為失望。
周二高訪正式開始,四十二響禮炮、皇家衛隊、金質馬車、國宴、下榻白金漢宮,全部最高禮遇。第二天的《衛報》稱高訪首日行程是為了展現中國的政治實力,成千上萬的支持者手舉大旗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把為數不多的示威者“淹沒在一片紅海中”;《泰晤士報》報道說女王在國宴演講中贊揚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意在提醒中國應該依據兩國所達成的協議維護香港的地位;《金融時報》的報道集中在經濟上,例如兩國將簽署的總值300億英鎊的商業合同,包括備受爭議的核電站項目。
高訪第二天的重戲是經貿合作及商業合同的簽署,正巧趕上英國鋼鐵工業大裁員,英國媒體大舉抱怨這是因為中國鋼鐵在歐洲傾銷所致,周三和周四的許多報紙的主基調都是對英國政府竭盡全力討好中國表示不滿,并對讓中國參與核電站這樣大宗的有關國家安全的項目的投資表示擔憂。《金融時報》說英國一些議員認為卡梅倫政府是在甩賣英國,為了貿易而犧牲原則。《泰晤士報》說英國對高訪的安排如此到位,并確保不知趣的英國官員在公眾場合不提及不合適話題,查爾斯王子雖然沒有參加國宴,但也沒能公開發表任何看法。《衛報》引用英國財相奧斯本的岳父之言,說核電交易以及英國公眾未來將要支付的雙倍電價是“歷來最糟糕的交易之一”。《每日電訊報》的報道集中在經濟交易和人權討論如何做到平衡上,交易和人權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報道還說,習近平也回應了有關人權的問題,并堅持中國注重人權,而且在全球人權保障方面總是會有“進步的空間”。該報的另外一篇報道歡迎BBC與中國簽署的《神探福爾摩斯》等戲劇作品的播放協議。《獨立報》是以中英兩國簽署網絡安全的相關協議為主,說此協議“和先前中國與美國所簽署的協議差不多”,此報還有一則比較輕松的新聞,就是卡梅倫在唐寧街聯合記者會上,努力練習“習”字的發音。
高訪成功地臨近尾聲,大小報紙也學會了在周五輕松一把,卡、習二人去酒吧喝啤酒吃炸魚和薯條成了競相報道的新聞。《每日電訊報》刊登了二人喝啤酒的照片,在分享了炸魚和薯條之后,習近平還問“鹽和醋在哪里”?《泰晤士報》報道說中國政府將出資讓英國的小學生學習漢語。 花邊小報的報道重點有所不同,國宴之后周三的圖片新聞編輯都把把鏡頭對準凱特王妃,在頭版刊登了她出席國宴時身穿鮮紅色晚裝裙的照片,有的花邊小報還特地指出她所佩戴的頭飾是已故王太后留傳下來的蓮花頭冠。還有小報不滿于劍橋公爵威廉王子與姚明的會面,說中國特地派了這么高的一個人讓劍橋公爵須仰視才得見。
在這一周大小報紙的報道評論中,不乏毒舌評論員的嘲諷和謾罵,這是英國媒體的傳統。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各家報紙都給了高訪最大的篇幅,高訪的重要性,是沒人能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