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良
拔罐,亦稱拔火罐、拔罐子、吸筒等,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于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它與針灸一樣,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醫術。中醫認為,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而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并使皮膚充血,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遠古時代,醫家們大多采用動物的角作為吸拔工具,故在古代典籍中稱之為“角法”。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于角法治病的記述:“牡痔居竅旁,大者如棗,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二斗米頃,而張角”。這里的“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獸角吸拔。據醫史專家考證,《五十二病方》是現知中國最古的漢族傳統醫學方書,大約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這就表明中國醫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出現了拔罐這一治療方法。東晉醫藥學家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備急方》中,也提到用角法治療脫腫,所用的角為“牛角”。鑒于當時此法盛行,應用不當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別告誡要慎重地選擇適應癥候,強調“癰疽、瘤、石癰、結筋、瘰疬,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有不及禍者也”。
到了隋唐時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開始用經過削制加工的竹罐來代替獸角,因而當時又稱為“拔筒”。竹罐取材廣泛,價廉易得,大大有助于這一療法的遍及和推廣。同時竹罐質地輕巧,吸拔力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療的效果。著名醫家王燾在其所撰的《外臺秘要》中對竹罐吸拔進行了詳細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節長三、四寸,孔經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細竹作之。才冷搭得螯處,指用大角角之,氣漏不嗍,故角不厭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鐺內熟煮,取之角螫處,冷即換”。文中明確指出使用時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王燾在書中還對這一方法的使用做了具體介紹,說是要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點上記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的改進,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自宋代之后,竹罐完全代替了獸角。在操作上,也以藥物水煮來替代單純的水煮了。即先將竹罐在按一定處方配制的藥物中煮過備用,需要時,再將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熱拔在穴位上,以發揮吸拔和藥物外治的雙重作用。元代醫家薩謙齋所撰的《瑞竹堂經驗方》對此有著明確記述:“吸筒,以慈竹為之削去青。五倍子、白礬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時,再于沸湯煮令熱,以筋箕筒,乘熱安于患處。”到了明代,拔罐法已經成為中醫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當時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幾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膿血,治療癰腫。在吸拔方法上,較之前代,又有所改進。用得較多的是將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藥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稱之為藥筒。明代外科大家陳實功,在其《外科正宗》中曾記述有一則煮拔筒方,并詳述了方法:“羌活、獨活、紫蘇、艾葉、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錢,連須蔥二兩。預用徑一寸二、三分新鮮嫩竹一段,長七寸,一頭留節,用力劃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鉆一小孔,以柵木條塞緊。將前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數滾,約內藥濃熟為度候用。再用披針于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背酥蟀瓮卜?,當時還有不少更為簡便的拔罐法,如明代醫家申斗垣所著的《外科啟玄》中,就載有竹筒拔膿法:“瘡膿已潰已破,因膿塞阻之不通……如此當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膿,乃泄其毒也”。
時至清代,拔罐法獲得了更大的發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盡管價廉易得,但吸力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產生燥裂漏氣。為補此不足,清代出現了陶土燒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對此,清代醫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敘述頗詳:“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系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為商品買賣,廣為流行了。其次是拔罐方法也有較大進步,“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于患處。如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顛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舍于內,即卒不可脫,須得其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贝祟惏喂薹茨壳叭灶H為常用的投火法。同時,一改以往以病灶區作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來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拔罐療法的治療范圍也突破了歷代以吸拔膿血瘡毒為主的界限,開始應用于多種病癥,“拔罐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癥”,可使“風寒盡出,不必服藥”。
而今,隨著醫療實踐的不斷發展,不僅罐的質料和拔罐的方法不斷得到改進和發展,而且治療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外科、內科等都有它的適應癥,并經常和針刺配合使用。
拔罐作為放血療法的一種,其適用范圍較為廣泛,如風濕痹痛、各種神經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經、頭痛等均可應用,還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暈等臟腑功能紊亂方面的病癥。
不過,拔罐也不是人人都適用。嚴重肺氣腫患者的背部及胸部、孕婦的腰骶及腹部和皮膚的潰瘍破裂處、面部癤腫等不宜拔罐,以免造成嚴重后果;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急性關節扭傷且韌帶已發生斷裂者不可拔罐,以避免影響骨折及斷裂處的對位及愈合;有出血傾向的病人、高熱、抽搐和痙攣發作者、皮膚過敏者也不可拔罐;心力衰竭或體質虛弱者,更不宜用拔罐方法治療相關的疾病,以防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