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一想到兒時母親做的小麥鈴,頓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客居京城,山珍海味吃過不少,但小麥鈴卻經常是遍尋不得。我的家鄉在浙江金華,小麥鈴是那里的特色小吃。小時候,農村的經濟條件有限,只有逢年過節,或者招待客人時,小麥鈴才被端上餐桌,也只有這時,我才有機會一飽口福。后來經濟條件好轉,小麥鈴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小麥鈴外形很好看,又稱 “米篩(篾篩)爬”,中間是空的,如同小鈴鐺。制作過程其實很簡單,先用揉好的面粉,摘成一小粒一小粒,然后放在竹篩上輕輕一摁,形如蝌蚪也似鈴鐺般的小麥鈴就做好了。小麥鈴,一般是與洋芋(土豆)、梅干菜等一起煮著吃,如果有豬肉,加一點也很不錯,配以蔥醬等作料,稍經烹制,一鍋熱騰騰、味道鮮美的小麥鈴就出鍋了。來京多年,饞極家鄉的美食,就讓老婆試著做。但等她吭哧吭哧地折騰半天,端來的小麥鈴似乎怎么也不是記憶中的那份味道。
這些年,我潛心研究鄉賢、著名作家曹聚仁,卻無意中發現大文豪魯迅也對小麥鈴情有獨鐘。1933年9月11日,曹聚仁移住上海花園坊107號后,曾寫信邀請魯迅先生一家到家中做客。可惜當時魯迅的兒子周海嬰生病,最后只有魯迅一人赴約。這一日的《魯迅日記》有這樣的記載:“曹聚仁邀晚飯,往其寓,同席六人。”曹聚仁發妻王春翠,特意為客人獻上了一道小麥鈴。席間,魯迅邊吃邊問小麥鈴是怎樣制作的,她就詳細地講給他聽。等魯迅吃完了滿滿一碗之后,便滿口稱贊說:“好吃,好吃,這次吃得太飽了,下次還要來吃小麥鈴。”曹聚仁附和說:“我的太太制作小麥鈴還不錯,我也愛吃。請先生常來玩,一定給你再做小麥鈴吃。”
這次 “同席六人”中,還有曹聚仁先生的胞弟曹藝先生。他回憶魯迅赴約的往事時說:“按理,我們老家最有名的是金華火腿,這次聚餐,嫂子王春翠也特別做了一道火腿的冷碟,魯迅先生卻沒興趣,卻對‘梅溪風肉’‘蘿卜絲汆鮮鯽魚湯’等特色菜大加贊賞,特別是對我嫂子做的‘小麥鈴’,贊不絕口。后來我嫂子出版散文集《竹葉集》,還是魯迅先生定的名。”
小麥鈴,是我們全體在京老鄉的心之所系。小麥鈴、楊梅酒、梅菜扣肉,每次老鄉聚會這老三樣都是必不可少的。記得十幾年前,我們第一次舉辦大規模的老鄉聚會,人們提議宴席必須是家鄉風味,我和幾位女老鄉勇挑重擔,負責準備食材。聚會前半年我們就開始籌劃,梅干菜、楊梅酒、糯米粉、竹筍干、金華火腿等,都托人從老家寄了過來。唯有制作小麥鈴的米篩(篾篩),又大又易損,不方便寄,就決定在北京買。我騎自行車,找了一個又一個市場,跑遍了大半個北京城,也沒有找到。無奈之下,只能等老家有人來京時順道請其捎過來了一個。聚會如期舉行,現場來了上百人,好不熱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時有赴宴者鉆進并不寬敞的操作間,想露上一手。這次聚餐最后的主食就是小麥鈴。幾位女老鄉,忙得滿頭大汗。小麥鈴隨著她們熟練的動作,堆成座座小山。當一碗碗熱氣騰騰、色香味俱全的小麥鈴,送到每個人手上時,全場再也聽不到高談闊論,只有一片片“哧溜哧溜”聲。老鄉們大飽口福,備餐者心滿意足。
家鄉的小麥鈴,無時無刻不牽系著游子的心。漂泊的我,想起你,總會感到無比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