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云
為什么紅包大戰中支付寶占上風,因為微信紅包沒有辦法實現電商生態,錢只是單純的從個體轉移到個體,實際上沒有發生真正的清算交易。
我是個很少打開朋友圈看文章的人,除夕至今發現朋友圈充斥著各種微信紅包大勝的文章,騰訊大樓內部傳來各種數據喜訊,搖一搖突破多少個億、紅包交易額達到多少個億等等比比皆是。
還有幾篇文章的標題是這樣的:《微信花了2天時間,把支付寶花了8年綁定銀行卡的事情給干了》、《阿里的城池是怎么丟的》。這種場景讓我想起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日本媒體自捧日軍大勝,花了2天時間把美軍多年建設的珍珠港給干了。西方媒體也在吹捧,美軍城池是怎么丟的??墒谴蠹叶贾?,幾年以后美軍兩顆原子彈就把日本給打趴了。
在這里我不想過多去討論騰訊和阿里之間的斗爭和結果,也不從創業的角度和產品體驗的角度去解析,而會從金融的角度帶大家觀賞這場紅包大戰。
互聯網金融可以說是2013年、2014年甚至是2015年的一個重量級話題,但是很多人都云里霧里,沒有理解其基本原理。其實,無論是傳統金融業還是互聯網金融業,它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類似于三個哲學的終極問題:1、你是誰?2、你從哪里來?3、你到哪里去?金融亦是如此,金融哲學的三大基本問題:1、錢在哪?2、錢去哪?3、錢怎么去?
錢在哪兒?
紅包大戰中,錢在哪?
微信紅包當然在微信支付系統里,支付寶紅包當然在支付寶支付系統里。如果是傳統銀行,錢當然在銀行里。
我們用微信綁定了銀行卡,給好友發紅包的時候,實際上是將自己在銀行賬上的錢轉到微信里,而微信有一個賬本,就從你這扣100,從你好友的賬上加100。而銀行在其中只充當了快遞員,把錢送到微信門口就被卡住了,至于你的錢轉給誰銀行是不知道的。
大家可能會問,這對我們來說不都是一樣的嗎?各位且慢,聽我往下分析。我為什么說支付寶還是老大?比如說張三要在淘寶買衣服,他通過支付寶下單,錢轉到李四那,實際上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錢送到支付寶門口就沒銀行什么事了。而支付寶里掌握著大量資金流動的記錄,比如某某廠商大批量的貨物銷量很棒,浙商賣家的客戶需求量非常大,支付寶掌握著這些信息就可以設計出自己的物流中心建在哪兒成本會比較低,資金沉淀時間會更長,還能計算出投資哪家廠商回報率會更高,因為支付寶掌握著整個工廠的資金流動記錄,哪個月銷量如何,物流倉庫還有多少貨物它都了如指掌。
支付寶相當于搶了銀行一塊大蛋糕業務,原來投資理財的事是銀行做的,現在支付寶也能做。這其中有一個關鍵詞:資金清算,部分銀行資金清算的權利被支付寶搶走了,所以支付寶非常強大。從這個角度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紅包大戰中支付寶占上風,因為微信紅包沒有辦法實現電商生態,錢只是單純的從個體轉移到個體,實際上沒有發生真正的清算交易。微信只是做到了互聯網金融的第一步——綁定銀行卡,接收銀行快遞員的快遞,微信支付社區里還沒發展成淘寶那樣成熟的經濟電商體。
所以說騰訊投資京東的戰略意義就是搶占電商生態的資金清算中心,京東拒絕使用支付寶接口的原因亦是如此。長遠角度來看,淘寶仍會在一段時間內是電商界的老大,但以后的事都說不準。紅包大戰,只能算是騰訊贏得了一次戰役,比較好的結果是公司內部士氣驟增,阿里內部士氣大跌。
所以,錢在哪?要么在你私人的銀行賬戶上,要么在微信的銀行賬戶上,要么在支付寶的銀行賬戶上。
錢去了哪兒?
這個問題比較好玩,中國互聯網金融真正崛起的時間段是余額寶橫空出世那一天。余額寶牛在哪兒?利率比銀行高,而且資金當日可用,加上中國老百姓投資理財的渠道不寬,這就造成了余額寶有上千億的資金沉淀下來。
沉淀的這些錢用來干嘛呢?當然是做銀行能夠做的事啦。銀行做消費領域,我支付寶也做;銀行做公司投資,我支付寶也能做,而且做的用戶體驗要比銀行好上百倍。就好比老鼠掉進大米缸,恨不得把所有大米吃光。又過了一段時間,中國崛起了非常多的P2P金融、大學生分期、白領分期等公司,這些公司都在做互聯網金融,但實際上都跟微信一樣,沒有形成資金清算中心。
互聯網公司盈利模式無非兩種:一種是做閉環,另一種是賣流量。而沒有形成清算中心的互聯網公司實際上都是在賣流量。中國商業生態比較特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不高,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征信系統不成熟,不像美國,征信系統非常成熟,但結果導致了美國進化不出支付寶這樣一個互聯網金融的老大
于是中國互聯網中小金融公司需要大量的線下團隊去給借錢方做盡職調查,這就導致了P2P金融業務越大,線下團隊的邊際成本更大。大部分通過賣流量掙差價賺來的錢又被線下團隊給吃了,這是中小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一大詬病。但支付寶很牛逼,因為掌握了資金清算的權利,盡職調查的成本一下降低了,再加上有淘寶這么成熟的電商生態,支付寶對資金的吸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所以,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錢都拿去做投資理財了,正所謂錢生錢。
錢怎么去?
比如說我們要買一個東西,總需要一個支付橋梁吧,在淘寶買東西支付手段是支付寶,在線下買東西,支付手段可以是現金或銀聯。
線上電商生態,PC端基本上是阿里稱霸天下,而移動電商這塊蛋糕正是騰訊和阿里正在爭奪的業務,為什么騰訊投資滴滴,阿里投資快的,都是為了爭奪移動領域資金清算的權利。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燒錢補貼,這不是一直在虧錢嗎?
其實我看未必虧錢,商人會虧本做生意嗎?他們只是讓大家錯以為虧錢,實際上在做資金沉淀,資金沉淀的金額越大,燒錢虧損的邊際成本越低,反而能鋪移動支付領域的基礎設施。而移動支付基礎設施一旦成形,線下支付將會是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銀行的一場廝殺。
為什么這么說?線上資金的清算中心已被支付寶壟斷,只剩線下的大蛋糕還在銀行手中。最近我去便利店買東西基本都在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支付,銀行卡或現金實在太麻煩。而微信也在著力研究線下支付的一套完整支付系統,我相信不久的將來,線下購物資金清算中心一定是掌握在騰訊或阿里的手上。
所以錢是通過支付橋梁過去的,至于橋梁是誰,這些都是大佬們和銀行的事,作為消費者我們只管哪家體驗做得好我就用哪家。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迎接騰訊和阿里帶來的生活便利;作為創業者,我們也應該多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大佬們的每一場戰役是否帶來戰略上的勝利,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