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算已經死去,尸體也應該保有尊嚴。
2月3日,山東濟南大橋鎮小蓋家村,有人在渣土中發現大量碎尸。警方查明,這些尸塊本是山東大學醫學院的實驗用人體醫學標本。該學院的尸庫正在拆遷,校方辯解稱“建筑隊趕工期,晚上把渣土拉走了,拉的時候也沒與我們溝通”。在這樣的“疏忽”下,這些為培養醫學人才做出最后貢獻的遺體,被“棄置”在渣土中。
2010年3月,山東濟寧的居民發現附近河中有15具嬰兒遺體。后經調查,15具嬰兒遺體可能是當地醫院里引流產或者病亡的死嬰,被認為屬于“醫療垃圾”。據報道,當時有律師認為《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中沒有將嬰兒尸體列入醫療廢物目錄,醫院工作人員采取如此簡單的方式處理死嬰,是瀆職行為。
這兩件惡劣的事件前后相隔5年,類似的人類尸體的最后管理好像仍未引起足夠重視。
另外,醫學院獲得的解剖用尸體是來自捐獻,這種對待捐獻者遺體的態度激起了憤怒。《生活日報》報道,山東省紅十字會因為此事接到了多個電話—“這幾天有些遺體捐獻者的家屬打來電話,詢問自己親人遺體的使用情況,對發生在大橋鎮的事情非常憤慨。”
捐獻者家屬的憤怒可以理解。而這些對捐獻者遺體疏于管理的態度和負面事件,可能會對遺體、器官捐獻產生影響。作為一個曾經“死囚器官是器官移植主要來源”的國家,中國從2015年1月1日起,已經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自愿的器官捐獻已經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現階段,中國的器官捐獻率已經很低,多少等著器官移植的患者都在苦苦煎熬中。為了鼓勵更多公民有意愿在去世后捐獻器官,完善相關法律、做好遺體管理的工作,不能再等了。 (戴玉)

2015年2月4日,臺灣復興航空一架航班在新北市發生墜河事件。機上一共58人,其中有53名乘客,31名為大陸乘客,5名機組人員。經過近10余小時的努力,失事班機于當晚21時許從基隆河中打撈上岸。截至6日,已有35人遇難,8人失聯,15人受傷。
沈陽大東區一商場內,一女子當眾暴打一名68歲老太長達十余分鐘。兩人在超市擦蹭到,女子大聲辱罵起來,老太還了一句嘴:“你這罵的也太過頭了,我都這么大歲數了,你還能打我啊?”沒想到女子隨后打得老人滿臉鮮血,女子戴的一副眼鏡也被甩飛,她還不停地說:“我眼鏡3萬多,你這條命都賠不起……”
指口語或書面表達上用法不當的現象,如冗言贅字過多、言語邏輯不通順、詞不達意、歐化中文等。“貴賓您好,先為您進行一個點餐的動作”、“那今天療程的部分,我們就先為您做按摩的部分”這種化簡為繁的句子在臺灣天天出現。《聯合報》將此現象稱為“語言癌”,背后或隱藏著思考力弱化的危機。
近日,在上海康定路600弄,一處正施工的拆遷工地被留下了諸多涂鴉作品。這些涂鴉由上海和法國的兩位藝術家合作,通過描繪本土化人物形象,走紅網絡。然而,精美涂鴉一夜之間又遭鏟除。官方說是出于安全,學者卻建議多些包容。涂鴉藝術是去是留,已成為上海“兩會”熱議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