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近年來,中國在對外交往和宣傳中,常常出現“中國形象”字眼,在不久前結束的達沃斯論壇上,中國形象和中國實力,更是成為熱門話題。一個國家在崛起的過程中,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面臨國家形象塑造問題,目前中國的國家形象備受矚目。
在中國漫長而曲折的現代化進程中,曾一度有“被承認的焦慮”,努力尋求“融入”世界。中國的諸多改革,也被解讀為和西方接軌。而要塑造真正的大國形象,僅僅融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世界價值體系有所貢獻。
當中國制造席卷西方時,西方世界在享受中國制造帶來的種種紅利之時,卻并沒有更加尊重中國,反而是“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當更多的國人走出國門,在西方市場上一擲千金,帶動當地經濟,也沒有換來更多的尊重,反而是偶爾一例的國人陋習新聞被熱炒。硬實力也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國家形象,但只有硬實力,還遠不足以塑造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經濟發展之后,軟實力才會對國家形象產生關鍵的作用。
什么是軟實力?約瑟夫·奈提出,在信息時代,一個國家具有“軟實力”意味著這個國家能提供“更好的成功故事”。前新加坡高官李寬冶則提出,“只有當其他國家羨慕并期盼能效法該國文明時,該國才具有了軟實力”。只有被其他國家和民眾廣泛認同、具有感召力的文化才可能具有軟實力。這也是中國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不是僅僅靠孔子學院和美國時代廣場上的宣傳片就能實現的。
中國需要能更好地從政治和經濟上解釋自己,講更好的中國故事,需要內政外交的有機統一,需要更好地釋放民間社會的活力。
唯如此,才能真正彰顯出大國的自信和雍容。
策劃|南風窗編輯部